2023年3月22日至24日,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盛大召开,此次会议以“6G融通世界,携手共创未来”为主题,由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指导,未来移动通信论坛与紫金山实验室共同主办。C114进行了现场图文直播,全面报道了这一科技盛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邬贺铨在开幕式上发表主题演讲,揭示了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规律:偶数代技术往往表现更为成功,而奇数代技术则面临更多挑战。这一现象可能源于应用节奏未能及时跟进,直至下一代技术出现时才得以发展。这一规律对中国而言尤为重要,因为此前的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中,中国主要处于追赶阶段,因此在5G商用初期便开始同步发展,这意味着不仅要承担更多的技术试错风险,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创新机遇。
6G技术将引领多样化终端的兴起,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R)头显、智能家居设备、工业模组、车载终端等。其中,智能手机依然是6G领域的主要终端,其基础功能如电话服务与3G、4G、5G保持一致。然而,6G技术将引入卫星互联网接入能力,以及在高速移动环境下保持稳定通话的新功能。尽管高带宽会提升数据传输速度,但对于普通用户的体验影响有限,手机屏幕尺寸仍是决定视频流量需求的关键因素。
对于智能手机的未来应用,邬贺铨提出了几点见解。他并不看好3D视频应用,认为其效果有限,手机投屏可能是一个相对可行的应用场景,但由于应用场景相对较少,难以成为主流。全息手机技术在内存、芯片、内容制作等方面的要求极高,预计在6G时代难以成为市场杀手锏。
6G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尤其是针对工业模组的需求,包括更高的功率、更宽的信道、更多的连接点、更大的上行带宽、更低的时延、精准定位以及更高的可靠性。此外,6G有望集成企业的数据采集与控制功能、边缘计算功能,并支持开放编程。然而,高性能要求导致了工业模组成本高昂,推广普及面临困难。未来,6G技术的发展需要从标准化入手,促进工业模组的规模化应用。
6G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侧重于低功耗、低延迟、低成本、大连接、高密度、高可靠性和精确定位。对于大规模智能孪生网络或千并发流的元宇宙应用,需要达到Tbps级别的带宽,这仅限于特定的行业场景,可通过载波聚合技术实现更宽频谱的利用。企业内部网络则可能采用永久在线、多路并发等策略以保障带宽需求。
邬贺铨强调,真正的极高峰值速率带宽需求主要集中于室内场景或企业局域网内。在这种情况下,考虑以专用网络或WiFi分流至光纤网络的方式获得超高带宽。对于大多数应用而言,6G网络在频效、能效、时效、成效等方面的优化比峰值速率更为重要。因此,建设6G网络不仅能够满足未来通信需求,还能通过节能、高效的网络架构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6G技术正逐步展现出其在工业应用、物联网、智能孪生网络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为全球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的双重驱动,6G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加高效、便捷的通信体验,助力全球科技与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