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5G初心是行业应用 但低估了工业互联网的个性化门槛
作者头像
  • 小花
  • 2023-10-12 18:50:23 3065

导读

《每经新闻》报道,2023年10月12日,广州举办的2023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发表了关于5G技术的重要观点。会议现场,邬贺铨指出,从5G标准制定到商业应用的6年间,其初衷在于拓展至产业应用领域,然而,他低估了工业互联网所面临的个性化挑战。受限于手机屏幕尺寸,4K/8K分辨率并未充分发挥优势,当前的生态系统尚未充分准备迎接大规模商业化。

详细解读

邬贺铨院士在大会上回顾了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6G的演进历程。他指出,1G时代,始于1983年,标志着移动通信的开端,移动电话的普及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接着,2G时代(1991-1994)见证了短信、手机、QQ(2003)、支付宝(2004)等产品的诞生,标志着移动通信步入数字化阶段。2G标准的制定则在上世纪80年代,从数字传输与交换技术生态出发,历经近十年,推动了移动通信的数字化进程。

进入3G时代(2001-2007),商用化过程长达15年,初期对互联网发展预期不足。尽管3G标准启动早于互联网商用,以数据服务为切入点,催生了智能手机等创新产品,但也暴露了3G在数据处理能力上的局限性。

随后的4G时代(2010-2013)在短短6年内实现了从标准到商业化的转变,满足了社会对移动宽带的巨大需求,推动了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的兴起,适应了社交网络和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这一阶段,移动互联网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对于未来6G技术的展望,邬贺铨认为,它将聚焦于泛在融合,包括沉浸式通信、泛在通信、确定性通信、大规模连接等特性,预计将在2030年前实现商业化。

结语

邬贺铨院士的发言提供了对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强调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面对个性化需求和技术挑战时的前瞻性思考。这一见解对于指导未来通信科技的研发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 : 小花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中国工程院邬贺铨初心行业应用低估院士门槛个性化互联网工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