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处于长三角腹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承接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2017年,安徽省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人均GDP相对较低。
2017年,安徽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7018亿元,排名全国第13位,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5%,在全国排名第6位。人均GDP为4.3万元,排名全国第24位。2017年,三大产业的比例由2016年的10.5:48.4:41.1调整为9.5:49:41.5,显示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安徽省是重要的动力、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电子信息和家用电器、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动力和新能源、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等六大主导产业。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六大主导产业的增加值增长了9.5%。
2017年,安徽省普通公共预算支出为2812.5亿元,排名全国第11位,同比增长7.9%。其中,税收支出为1970.7亿元,占总支出的70.1%。全省普通公共预算支出总额为6203.8亿元,财政自给率为45.3%。同年,安徽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为3191.8亿元,排名全国第5位,同比增长30.2%。2017年,安徽省土地市场交易活跃,土地成交金额为2632.3亿元,同比增长19.6%。土地成交面积为1347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1%,土地成交均价为1953.8元/平方米,同比增长6.7%。
截至2017年末,安徽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5823.4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普通债务余额为3415.3亿元,专项债务余额为2408.1亿元。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综合财力)为65%,负债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GDP)为22%。
安徽省各地级市发展情况不平衡,省会合肥市遥遥领先,整体呈现“中部强,南北弱”的格局。合肥市、芜湖市和阜阳市的资质相对较好,滁州市、宣城市、马鞍山市、蚌埠市、六安市、安庆市和淮南市处于中游水平,黄山市、铜陵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和池州市的资质相对较弱。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安徽省城投平台存量债余额为2949.4亿元,涉及90个发行人。从地区分布来看,马鞍山市、芜湖市和合肥市的存量城投债余额最多,分别为355.6亿元、299.2亿元和251.5亿元。从回售及到期状况来看,2019年淮北市和铜陵市的城投债回售及到期压力较大,分别占存续城投债的比例为64.5%和49.4%。2020年和2021年,宣城市和蚌埠市的城投债回售及到期压力较大,分别占存续城投债比例为56.2%和51%。
本文重点分析了存量债余额在150亿元以上的地级市,从产业结构、土地市场和平台概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剔除了6个数据不可得的城投平台后,对剩余的84个城投平台进行了评分排序。排名靠前的平台包括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芜湖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
以上内容是对安徽省及其各地区经济财政状况、地方政府债务率以及主要地级市发展的全面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