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提到的CNN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2015年,何凯明提出了152层的ResNet,凭借3.6%的误差赢得了2015年ILSVRC比赛的冠军。该模型解决了神经网络中由于网络深度导致的“梯度消失”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常,我们认为网络结构越复杂,参数越多,其表达能力就越强。从AlexNet的7层到VGG的16层甚至19层,再到GoogLeNet的22层,深度CNN网络逐渐变得更为复杂。然而,当网络达到一定深度后,单纯增加层数并不能显著提高分类性能,反而可能导致网络收敛变慢,测试集上的准确率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sNet引入了残差结构。假设输入为X,某一层为H,则该层的输出为H(X)。传统的CNN网络直接学习从X到H(X)的映射关系,而残差学习则是通过多个有参网络层学习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残差,即H(X) = F(X) + X。其中,X代表恒等映射,H(X) - X则为需要学习的残差。这种方式即使网络深度增加,梯度也不会消失。
此外,ResNet还采用了其他一些提升网络性能的设计,例如堆叠式残差结构。每个残差模块由多个小尺寸核构成,整个网络除了最后的全连接层外均为全卷积网络。ResNet的网络深度包括34层、50层、101层和152层等多种选项。50层以上的ResNet借鉴了GoogLeNet的设计思路,采用了瓶颈结构。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介绍了四种基本的网络结构及其设计思想。尽管ResNet之后出现了许多新的网络结构,但它们大多是在这四种类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不同的网络结构在算法精度和内存消耗方面有所不同。例如,VGGNet计算量最大,内存消耗也最大;GoogLeNet则是四种模型中计算量和内存消耗最小的;尽管AlexNet计算量不高,但内存消耗较大,精度也不高;而不同大小的ResNet模型性能差异较大,需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模型。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图像识别中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如何检测图像中的关键点。
在传统方法中,我们通过模板匹配来检测人体的关键点。这种方法通常分为四个步骤:首先在图像中找到人,然后进行归一化、二值化、裁剪和旋转等预处理,接着提取人体骨骼的关键点,最后识别出这些关键点。这些特征通常是图像不变性特征,如旋转不变性和缩放不变性。为了更好地匹配不同姿势的人体,传统算法通常需要构建多个模板,并通过调整模板关系来提高匹配度。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方法。人工智能方法采用深度学习技术,通过神经网络自动学习关键点的位置。相比于模板匹配,深度学习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姿势,提高了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具体来说,传统方法通过模板匹配进行关键点检测,而人工智能方法则通过深度学习自动识别关键点。传统方法需要构建多个模板,并通过调整模板关系来提高匹配度。相比之下,人工智能方法能够自动学习关键点的位置,从而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技术优化关键点检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