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峰: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城市治理如何有效结合?
作者头像
  • 胡梦茹
  • 2022-06-16 10:37:22 7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逐渐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工具。然而,这些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场景及其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治理模式,成为了亟待探讨的话题。本文将通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执行院长朱旭峰的观点,深入剖析这些问题。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及风险

应用场景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城市治理中有四个主要的应用领域:

  1. 城市大脑,强化城市交通治理:城市大脑旨在解决城市交通管理中的问题,通过一体化计算平台、数据资源平台和人工智能开放服务平台,实现交通状况和事故的识别。例如,“声呐噪音采集系统”利用声纹比对技术和高清摄像头,对乱鸣笛车辆进行精准识别和处罚。

  2. “天网工程”,服务安防领域,提升公共安全:通过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监控系统,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被用于在逃犯追逃、人员布控等领域,从而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3. 人口管理,社保申领的精准识别:利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社会保险经办中的身份认证难题,确保参保人员的精准识别。

  4. 社会治理,监考身份确认和非现场执法治理行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用于考试人员身份核验,杜绝替考行为。此外,该技术还可用于非现场执法,捕捉和曝光交通违法行为。

潜在风险

尽管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城市治理中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风险:

  1. 技术风险:识别精准度问题,易受环境影响,深度伪造技术可能导致误判。

  2. 数据风险:存在过度收集和存储安全问题,海量数据的泄露风险较高。

  3. 伦理风险:可能导致隐私侵犯和技术不平等,识别信息的滥用可能引起一系列隐私问题。

  4. 社会风险:包括财产损失风险,生物特征的不可更改性增加了伪造和仿制的风险。

敏捷治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敏捷治理是一种针对快速发展的技术提出的治理理念,旨在构建一种能够快速响应公众需求的治理模式,提升组织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其核心特征包括:

  1. 柔韧性:政府应具备灵活的治理方法,适应技术的快速发展。
  2. 快速响应:治理措施应迅速实施,以应对技术带来的风险。
  3. 公私对话:政府应与企业、公众等多方主体合作,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理政策。

城市管理中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敏捷治理建议

  1. 鼓励发展,预防先行:政府应支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和数据保护意识。
  2. 公私对话:鼓励社会广泛讨论伦理边界,推动政府形成更具回应性的治理体系。
  3. 试点数据分红权:在部分地区试行公民数据分红权,探索政府和企业在数据使用上的新模式。
  4. 应急方案:政府应制定应对技术风险的应急方案,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能够及时介入,保障公共安全。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应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带来的挑战,实现城市治理的高效和安全。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胡梦茹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朱旭治理识别特征结合有效生物城市如何技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