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逐渐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工具。然而,这些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场景及其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治理模式,成为了亟待探讨的话题。本文将通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执行院长朱旭峰的观点,深入剖析这些问题。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城市治理中有四个主要的应用领域:
城市大脑,强化城市交通治理:城市大脑旨在解决城市交通管理中的问题,通过一体化计算平台、数据资源平台和人工智能开放服务平台,实现交通状况和事故的识别。例如,“声呐噪音采集系统”利用声纹比对技术和高清摄像头,对乱鸣笛车辆进行精准识别和处罚。
“天网工程”,服务安防领域,提升公共安全:通过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监控系统,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被用于在逃犯追逃、人员布控等领域,从而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人口管理,社保申领的精准识别:利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社会保险经办中的身份认证难题,确保参保人员的精准识别。
社会治理,监考身份确认和非现场执法治理行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用于考试人员身份核验,杜绝替考行为。此外,该技术还可用于非现场执法,捕捉和曝光交通违法行为。
尽管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城市治理中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风险:
技术风险:识别精准度问题,易受环境影响,深度伪造技术可能导致误判。
数据风险:存在过度收集和存储安全问题,海量数据的泄露风险较高。
伦理风险:可能导致隐私侵犯和技术不平等,识别信息的滥用可能引起一系列隐私问题。
社会风险:包括财产损失风险,生物特征的不可更改性增加了伪造和仿制的风险。
敏捷治理是一种针对快速发展的技术提出的治理理念,旨在构建一种能够快速响应公众需求的治理模式,提升组织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其核心特征包括: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应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带来的挑战,实现城市治理的高效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