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带来新的技术、产品、产业、业态和模式,从而引发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提升整体社会生产力。据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1270亿美元,人工智能将成为众多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然而,目前尚无统一的人工智能智能化水平标准。在最近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会上,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重庆市电子学会副理事长赵明富提出了他的人工智能等级标准,并呼吁制定统一标准。
智能感知技术的重要性
在实际应用中,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智能家居、工业生产和智慧农业等领域。例如,在自动驾驶中,需要对驾驶环境、发动机参数、位置和碰撞等情况进行感知才能实现自动驾驶;而在智能家居中,则需要对洗衣机、电视、冰箱、灯光、空调和油烟机等设备的状态进行感知和控制。因此,赵明富认为,未来的智能感知技术将成为智能产品市场应用的关键和基础。
赵明富指出,感知技术不仅涵盖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等机器感知,还包括听觉、视觉、味觉和触觉等仿生感知。他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是将人工智能与生命系统和机电系统相结合。感知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一的传统传感器;第二阶段是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半导体固体型传感器;第三阶段则是具有环境感知、数据处理、智能控制和数据通信功能的智能感知器,这是最具前景的感知器件类型。智能感知技术将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由于人工智能时代,互联设备数量激增,数据呈爆炸式增长,中心化的云端已经难以承受。此外,对于智能制造或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云端分析的延迟会大大降低数据的价值,这需要边缘智能来解决。智能感知器,由感知技术和微处理器芯片等核心电子元器件组成,能够集成传感器和微处理器,使其成为具有环境感知、数据处理、智能控制和数据通信功能的智能终端设备。这种设备具有自学习、自诊断和自补偿能力、复合感知能力和灵活的通信能力,能够更准确、更全面地反馈给物联网系统数据,从而实现精确感知。
智能感知器的自学习、自诊断和自补偿能力、复合感知能力和灵活的通信能力将成为衡量智能等级的重要指标。
亟待建立人工智能等级标准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底层技术基础薄弱、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应用路径不明确、商业落地存在痛点和机遇并存、发展氛围浮躁、存在同质化和碎片化风险、人才短缺、智能等级标准缺乏以及对智能感知重视不足等。这些问题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及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赵明富指出,特别是智能等级标准的缺乏和对智能感知技术重视不足,使得一些智能产品无法判断其智能等级高低,许多没有搭载智能技术的产品也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导致市场混乱。这不仅限制了产业发展,也阻碍了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赵明富认为,人工智能的最终目标是探讨智能形成的基本原理,研究如何利用自动机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因此,业界通常根据人工智能是否能实现推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其分为弱人工智能、可解释的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然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等级标准。赵明富根据人工智能拟人化的程度,将人工智能划分为8个等级:
赵明富认为,智能感知技术的水平是衡量智能等级的关键因素之一。他强调,智能感知技术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础,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智能等级标准的支持。同时,他希望相关部门在制定核心算法、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和系统等方面的标准时,也能尽快出台智能等级标准,以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