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被罚”背后:智能驾驶的“AI与规则”之辨
作者头像
  • 依婷科技
  • 2024-03-04 15:06:06 3073

导语:本文深入探讨了智能驾驶领域的关键议题,以华为智驾董事长余承东在春节期间使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为例,引发了关于智能驾驶本质及其治理的深思。文章指出,尽管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目前大多数汽车的智能驾驶功能仍处于辅助级别,未达到全自动驾驶阶段。

未踏入自动驾驶时代

智能驾驶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的洗礼,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1776年瓦特改进蒸汽机开启了工业革命,到美国和日本在第三次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了汽车的规模化生产与电气化,汽车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当前多数汽车的智能驾驶功能仅限于L2级别,即辅助驾驶,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余承东的体验与反思

余承东在春节期间驾驶问界M9回深圳,全程使用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但在方向盘不允许长时间离手的规定下,系统两次停止了辅助功能。这一经历引发了对于智能驾驶定义及治理方式的思考。智能驾驶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通过合理的治理措施,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

华为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如HUAWEI ADS 2.0,虽配备了先进传感器和摄像头,能够实现多种辅助功能,但本质上仍属于辅助驾驶范畴。这一系统的实际应用,如高速路跟车巡航、自动泊车等,早已成为高端汽车的标配。因此,区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关键在于系统的能力与驾驶员的责任。

法规与责任

对于辅助驾驶,驾驶者始终需承担事故责任。法律规定,人手不离方向盘是出于对驾驶者和公共安全的考虑。在自动驾驶技术尚未成熟,数据训练不足,且场景复杂度极高的情况下,严格限制使用条件,不仅是对驾驶者的责任保护,也是对交通安全的必要保障。

国际对比与挑战

北美地区早于七年前便推出了类似功能的辅助驾驶系统,允许在特定条件下“脱手驾驶”。然而,即便如此,驾驶者仍需为任何事故负责。这揭示了辅助驾驶技术在商业化落地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法规制定的滞后性和复杂性。

未来趋势与社会准备

面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社会规则和交通法规需要随之调整。未来,智能驾驶将不仅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从事故责任分配、车险缴纳到AI刑事责任,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治理问题亟待解决。

结论

当前,智能驾驶技术正处于从辅助驾驶向自动驾驶过渡的关键时期。社会需在技术进步与法规完善之间找到平衡,确保智能驾驶的安全与效率。通过明确责任划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智能驾驶将有望在未来成为现实,为社会带来便利与革新。


以上内容旨在深入分析智能驾驶领域的现状与挑战,探讨其治理策略与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社会各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 : 依婷科技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驾驶背后规则智能余承东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