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IA出品:《无人驾驶》7月16日北京报道】
最近在北京,使用滴滴网约车服务时发现,打车变得越来越困难,即使不是高峰时段,也需要等待数十分钟才能接到订单,即便加了服务费也是如此。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约车补贴大战带来的后遗症以及新政的出台。
2014年的网约车补贴大战令人印象深刻。滴滴和快的竞争非常激烈,导致大量订单涌入滴滴的服务器。然而,补贴大战结束后,网约车市场逐渐回归常态,价格也随之上涨,选择也相应减少。
今年7月1日,北京市出台了严格的新政,针对“京户”和“双证”的检查让许多滴滴司机不敢上路。这一政策实施后,网约车数量明显减少,导致市民日常出行受到影响,尤其是在火车站和机场等地,打车变得异常困难。
不过,网约车和传统出租车的合规共存正在逐步实现。国家发改委综合交通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运输研究中心主任程世东指出,随着符合条件的车辆逐步办理相关证件,打车难的问题将逐渐缓解。
长远来看,无人驾驶技术可能会成为解决网约车难题的关键。滴滴等网约车公司已经开始布局无人驾驶领域。2018年,滴滴出行展示了智能驾驶技术,并计划在未来推出无人驾驶车辆。无人驾驶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出行效率,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问题。
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无人驾驶是未来的趋势,可以极大地提升共享经济的效率。等到无人车真正投入使用时,用户只需在家中点击打车软件,无人驾驶车辆便会自动到达指定地点,路线也会经过大数据优化,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网约车市场的发展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应对当前的困境。未来,网约车服务商应尽快转向无人驾驶技术,摆脱政策限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无人驾驶的到来将使共享经济达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