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致力于开发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团队中,Drive.ai显得尤为独特。这家初创公司专注于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实现几乎不需要人类干预的自动驾驶。
Drive.ai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Sameep Tandon表示,他们认为深度学习是近期制造有效自动驾驶汽车的唯一可行方案。“从长远来看,建立一个学习系统是最有意义的。”他说,“驾驶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包含许多高难度的问题,如果你采用除学习外的方法,可能永远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Drive.ai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第一个全面采用深度学习方法来解决自动驾驶问题的公司。如今,Drive.ai的四辆测试车在旧金山湾区进行路测,即使在夜间、雨天和雾天等复杂条件下,也能实现基本的自动驾驶。
Drive.ai成立于2015年,创始团队来自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都是深度学习领域的专家。从一开始就决定围绕深度学习打造自动驾驶技术,使汽车能够快速掌握各种驾驶场景。
相比之下,其他自动驾驶团队则更多地将深度学习应用于感知环节,而Drive.ai则在感知和决策两个环节都采用深度学习。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采用端到端的黑盒系统,而是将系统分解成多个部分,以便更好地验证和调整。
Drive.ai联合创始人Carol Reiley指出,许多公司会在自动驾驶技术的某个组件上使用深度学习,但他们是从整体角度出发。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还能更好地理解和调整系统行为。
为了确保深度学习系统的准确性,Drive.ai还采用了多种技巧来观察和调整黑盒内部的操作。例如,他们通过向系统输入特定的数据,观察算法对细微变化的反应,从而进行调整。此外,他们还会通过模拟特定场景来训练系统,例如识别天桥的影子,确保系统能够正确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Drive.ai坚信数据的质量至关重要。他们投入大量精力收集高质量的数据,并进行标注,使其能够被深度学习算法所用。标注工作虽然单调,但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与其他团队不同,Drive.ai使用深度学习进行辅助自动标注,大大提高了标注效率。他们的深度学习系统已经能够在某些场景中超越人工标注的效果。
Drive.ai的传感器系统包括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和雷达,能够实时捕捉数据并送入深度学习系统。这种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法不仅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还能在某些传感器失效时提供保护。
尽管传感器系统复杂且昂贵,Drive.ai仍在不断改进算法,以减少传感器数量。例如,他们正在尝试将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数据结合起来,以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Drive.ai的技术经理Tory Smith带领团队进行了一次Demo试驾,展示了他们的自动驾驶技术。尽管当天天气晴朗,但试驾过程中仍暴露出一些技术局限,如在红灯右转和处理道路障碍物时的谨慎态度。
Drive.ai正致力于提高系统处理复杂路况的能力,例如识别交通灯和判断车辆动态。他们希望通过不断挑战新的测试道路,进一步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Sameep Tandon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Drive.ai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扩大服务范围,从旧金山湾区扩展到更多城市。他们还将重点关注物流领域,通过小范围内的重复递送来积累经验。
Drive.ai的目标是让自动驾驶技术普及到日常生活中,使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他们相信这一天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