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令人绝望的 2018 年!
作者头像
  • 段羽佳
  • 2019-01-10 06:30:53 2

几年前,无人车技术曾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但到了2018年,这种热情似乎有所冷却。一些著名的无人车研发公司接连遭遇了重大事故,即便是实力雄厚的Waymo,其商业化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也显得不如预期。一篇来自Arstechnica的文章通过Gartner的新兴技术炒作周期模型解释了这一现象,认为有胆识的初创企业可能会逐渐成长为更强大、更具竞争力的玩家,或者选择一条更加稳健的发展路径——即通过先进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逐步推进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

2018年初,人们对无人车技术寄予厚望,期待着这一技术很快能够实现商业化。然而,随后整个行业遭遇了一系列负面消息。例如,Uber的一辆测试车在亚利桑那州Tempe撞死了一名行人,导致其测试活动大幅缩减。同年,特斯拉的一名用户在使用Autopilot模式时也发生了不幸事故。尽管Waymo并未发生类似的悲剧,但其在2018年12月推出的商业化服务Waymo One却引发了质疑。这项服务并未完全实现无人驾驶,驾驶位仍保留了安全驾驶员,而且服务对象仅限于参与过封闭测试计划的人员。这使得Waymo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受到了挑战。

行业分析师Sam Abuelsamid指出,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到新兴初创企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远比预期复杂。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所知甚少,这也反映了无人驾驶领域炒作周期的特点。新技术通常会经历期望上升、泡沫破裂的过程,最终才会逐渐稳定下来。2018年,无人车技术似乎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的变化,许多人开始怀疑无人驾驶技术可能还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成熟。但过度悲观同样不可取,预计到2019年,公众对无人驾驶技术的期望将趋于合理。

2018年,Uber、特斯拉和Waymo等主要公司在无人驾驶领域都遇到了不少挑战。Uber在3月份发生致命事故后暂停了测试,直到年底才重新开始,并且严格限制了测试范围。特斯拉不仅失去了用户,还面临着多次Autopilot相关事故。特斯拉一直宣传其Autopilot系统接近全自动驾驶,但实际上,这一技术远未达到预期效果。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承诺在2018年实现无人驾驶,但最终不得不推迟计划。特斯拉的Autopilot团队也经历了多次变动,影响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Waymo虽然在技术上领先,但其2018年12月的商业化服务Waymo One也未能达到预期。尽管Waymo在技术上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但其服务的局限性表明,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日。与此同时,其他大型公司如通用汽车和Cruise也在努力推进无人驾驶技术,但进展相对缓慢。Cruise的车辆在实际测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使得其商业化进程面临诸多挑战。

相比之下,一些初创企业开始专注于特定场景下的无人驾驶服务,如送货、通勤等。这些企业通过与地方政府、商业机构合作,利用低成本、低速的方式逐步推广无人驾驶技术。例如,Nuro与Kroger合作,推出全自动送货服务;Drive.ai则在德克萨斯州提供无人驾驶通勤服务;Voyage在佛罗里达州的退休社区提供出租车服务。这些企业通过“最小可行产品”的方式逐步拓展市场,利用实际应用中的反馈不断优化技术。

总体来看,2018年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起伏,但依然有许多企业和初创公司继续努力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扩展,无人驾驶技术有望逐渐走向成熟和普及。此外,ADAS系统的持续改进也将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段羽佳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驾驶绝望无人令人2018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