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技术如今已成为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之一。许多汽车制造商早早地开始了相关技术的研究,并积极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以推出下一代汽车产品。然而,除了技术本身,诸如监管政策、应用环境和成本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规模推广。
有些人认为,提到“无人驾驶”就会让人联想到机器将超越人类,甚至人工智能统治世界的场景。虽然关于“奇点”的讨论仍在继续,但这对讨论无人驾驶技术并没有太大帮助,反而可能使人们陷入过于技术化的讨论之中。还有人指出,尽管无人驾驶技术听上去很吸引人,但要在实际中实施,尤其是在中国推行,依然存在诸多挑战。这确实反映了一种对现实问题的担忧,但每项新技术在初期都会面临各种障碍,真正需要的是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因此,当我们在讨论无人驾驶技术时,应该如何入手呢?本文将以介绍上汽集团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看法为基础,进行一些探讨。
上汽集团前瞻技术研究部门提出了一个五级分类法,该方法由智能驾驶项目总工程师刘奋先生介绍。这一分类法基于两个维度:一个是TFC(图中左侧纵轴),即碰撞前的时间(即汽车在可能发生碰撞前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另一个是碰撞后的安全措施,比如安全带。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主动安全”,即在TFC阶段实现。
根据这个分类法,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如果汽车只能在纵向或横向某一方向上实现自动化,则属于一级。如果同时具备纵向和横向的自动化控制,则为二级。如果所有环境感知均由汽车视觉完成,则为三级。在前三个级别的基础上,如果整个驾驶过程能够形成闭环,则为四级。最后,五级无人驾驶指的是全工况全天候的驾驶,而四级则局限于特定的道路条件。
级别越高,车辆系统集成度越高,软件控制的重要性也越大。按照这个分类法,谷歌的自动驾驶系统被归类为四级,因为其技术尚不能适应所有道路状况。尽管刘奋认为谷歌的系统已经相当成熟,但仍属于四级。另外,电子助力转向系统(EPS)属于一级,而全自动泊车和车道保持功能则属于三级。总的来说,这个分类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当前市场上的各种无人驾驶技术。
上汽集团认为,从第三级开始着手开发是最合理的。刘奋表示,谷歌的四级系统目前仍显得过于超前。上汽计划在2030年之前实现全环境下的完全自动驾驶,即第五级系统。
注:本内容摘自上汽集团SAIC+TECH媒体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