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日,首钢集团与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行者)宣布合作,智行者的无人环卫车“蜗小白”和无人物流车“蜗必达”将为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区内的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提供清扫和运输服务,实现特定区域内的机器人作业。
成立于2015年的智行者是北京市科委科技创新中心的20家创新主体之一,其CEO张德兆拥有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博士学位,曾于2009年投身于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领域的自主创业。他凭借丰富的自动驾驶和高级辅助驾驶研发经验,荣获中关村高聚工程创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工程师创新奖等荣誉,这是他的第二次创业。
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张德兆表示,选择在北京创业的原因是北京具备良好的自动驾驶产业环境和人才资源。更重要的是,北京市科委在资金、渠道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了多项支持。例如,面向智能汽车的车辆定位技术研究和系统开发、高度自动驾驶(L4级)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与验证平台开发等项目都得到了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而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环境感知技术则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一部分获得了科技部的关注。
目前,智行者已推出“蜗必达”、“蜗小白”和“星骥”系列产品,无人驾驶车辆累计测试里程超过40万公里,实现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2018年,智行者先后与德邦、首汽GOFUN、北汽、宇通环卫车、京东物流车、华为5G和美团外卖建立了合作关系。
“蜗必达”是一款应用于物流配送行业的无人物流车,配备了智行者自主研发的AVOS系统,适用于校园、住宅区、大型厂区和工业园区等封闭或半封闭物流场景。“蜗小白”采用了先进的智能AI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适用于同样类型的封闭或半封闭环卫清洁场景。
关于为何选择在物流和环卫两个行业率先实现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张德兆解释道,当前市场上大多数无人驾驶公司都在开发L4级技术,智行者也不例外。然而,要实现L4级技术的商业化还需要一段时间,预计至少需要到2022年。因此,智行者选择了以安全为核心,在寻找低速非载人应用场景的同时,考虑到物流和环卫行业的市场规模巨大,决定从这两个领域入手,目标是让广大蓝领工人工作得更有尊严。
“星骥”系列可以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的乘用车,适用于机场、校园和封闭区货运等场景。张德兆表示,智行者已经找到了AI算法与汽车的结合点,自主研发的智能车控制单元可以与汽车厂商适配并实现量产。此外,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中的信号处理算法也由他们自主研发。未来在研发L4级技术时,智行者将继续使用自主研发的智能车控制单元架构。
展望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张德兆认为,从技术角度看,数据是关键因素,谁能够推出更多产品就能获得更多的数据,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商业角度看,自动驾驶行业的价值链将从汽车制造商转向车辆运营商,许多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向运营商转型。
从全球自动驾驶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保险和道路设施等多方面因素,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就像一场30公里的马拉松比赛,目前全球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据张德兆透露,未来几年内,智行者的主要产品仍将集中在低速非载人领域,2020年将重点发展高速非载人领域,如高速物流等。预计到2022年,智行者将与汽车制造商合作开发乘用车产品,并有望实现小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