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可能需要放弃其无人驾驶项目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根据投资研究公司Lynx Equity Strategies的分析师贾哈拉·尼萨(Jahanara Nissar)和拉杰库马尔(KC Rajkumar)的报告,苹果正在缩小其自动驾驶汽车项目的规模,甚至考虑彻底结束该项目。在苹果过往的成功中,主动终止项目的情况极为罕见,这次决定不禁让人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苹果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
从表面看,苹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手机销量下降,导致其发展战略出现偏差,不得不放弃一些非紧急项目。然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苹果赖以生存的利润护城河正逐渐被侵蚀。为了节省开支,无人驾驶项目首当其冲。
苹果最大的困扰并非手机销量下滑,而是对下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减弱。在获得对供应链的相对控制权后,其硬件业务的毛利率受到影响。尽管近年来iPhone价格不断上涨,但苹果的毛利率一直稳定在38%左右,毛利并未显著增加。这是因为,随着智能手机零部件技术含量的提高,能满足苹果采购要求的供应商数量减少,特别是OLED屏、内存、闪存和摄像头等核心部件,主要由三星、索尼和夏普等少数公司生产。三星不仅供应苹果,还向华为、OPPO和小米等其他手机厂商供货,这使得苹果失去了独家供应商的地位,议价能力下降。
失去供应商议价能力后,苹果的竞争力下滑,利润护城河受到威胁。
“不断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曾是苹果成功的标签,但现在这个标签的说服力正在减弱。从iPhone初代开始,苹果通过电容触摸屏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并通过大屏幕、指纹识别、面部识别和“刘海屏”等创新引领潮流。然而,自乔布斯去世后,苹果的创新能力逐渐衰退,面对安卓阵营的挑战显得力不从心。
目前,安卓阵营展现出一种“反iPhone趋势”,低端手机市场得到改善,华为销量超过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商。苹果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无人驾驶项目上,苹果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尽管苹果提出了一些创新概念,如整合AR或全息技术、吸热车顶、变色玻璃、空中加油系统等,但这些创意大多停留在PPT阶段,未能转化为实际应用成果。
过去,用户选择iPhone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优秀的用户体验。然而,随着安卓手机解决了卡顿和死机等问题,并且价格亲民,苹果的优势逐渐丧失。这一变化导致iPhone销量下滑,进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iPhone不仅是苹果的核心产品,也是其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iPhone热销有利于其他硬件产品的销售,而这些硬件产品又通过iOS系统进一步推动iPhone销售,形成良性循环。然而,如今iPhone销量下滑,使得苹果的生态圈开始萎缩,陷入缺乏动力的恶性循环。
如果说内部问题源于手机业务的挑战,那么外部困境则在于无人驾驶项目对于苹果来说太过艰难。库克曾公开承认,自动驾驶是苹果最难的AI项目之一。
2014年,苹果宣布进入无人驾驶领域时,投入了大量资源。然而,尽管拥有强大的团队,苹果并未取得预期的技术突破。在寻找合作伙伴过程中,苹果多次碰壁。最初,苹果希望与奔驰和宝马合作,但由于苹果试图掌控项目主导权,合作未能成功。最终,苹果与大众达成协议,但进展缓慢,项目进展不顺利。
面对当前困境,苹果显然已经做好了长期应对的准备。放弃无人驾驶项目是为了集中精力稳定外部环境,巩固已出现危机的生态系统。
虽然无人驾驶短期内无法全面普及,但苹果认为暂时放弃并不代表永远放弃。苹果明白,无人驾驶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至关重要。库克将其称为“所有AI项目之母”。苹果希望通过暂时退出,积蓄力量,在未来合适时机重新进入,以减少当前的困难和障碍。
苹果在无人驾驶自主系统和传感器方面拥有丰富的研发经验,这是传统车企所欠缺的。库克曾证实,苹果正在研发用于无人驾驶汽车的自主系统。苹果从造车转向专注于自主系统和车联网系统的战略方向,符合公司实际情况。只要苹果愿意稍微降低姿态,凭借其在系统开发方面的优势,从系统和传感器入手,有望获得可观的利润。
苹果的商业帝国以iOS系统为核心的软硬一体化封闭生态系统为支柱。在这个生态圈内,用户对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的需求更高,这为苹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即使未来不涉足造车领域,苹果仍可通过构建基于无人驾驶自主系统的生态系统来立足市场。
如果苹果成功开发出“Apple Car”,那么创意、设计和生态系统都不可或缺。如果“Apple Car”仍然停留在PPT阶段,苹果可以通过软件和服务优势,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和广阔的生态系统,从而赢得市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苹果在面临内外部挑战时采取的战略调整,既展现了其灵活性,也体现了其长远的规划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