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举办的世界智能驾驶产业论坛上,驭势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吴甘沙向参会的专业人士介绍了多场景下L4技术栈的商业化发展路径。尽管他的演讲只有短短十几分钟,但他对无人驾驶商业前景的看法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创办驭势科技之前,吴甘沙的职业生涯可谓一帆风顺,从名校毕业生到世界顶级芯片公司的研究院长,一路顺风顺水。然而,2016年,他毅然辞职,于2月正式成立了驭势科技。
由于未能抢占先机,这家初创公司一开始就采取了低调的竞争策略,试图避开与谷歌、百度等大公司的正面交锋,转而在成本和安全性方面寻找优势。
自公司成立以来,驭势科技已经同时涉足出行和物流两大领域,并与中国一汽、上汽大众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公司已经开发出了可规模化部署的L3至L4级智能驾驶系统,并与多个头部客户共同创新,成功在多种商业场景中实现应用。这些商业成功的案例进一步巩固了驭势科技的技术实力。
在接受采访时,吴甘沙称自己为“生态新玩家”。他认为,虽然无人驾驶领域存在泡沫,但没有泡沫的市场同样缺乏吸引力。
记者: 当前大家都在谈论无人驾驶,那么商业化是否已经成熟?
吴甘沙: 真正的无人驾驶意味着大规模商用后不再需要人类驾驶员负责安全。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行业内外大多数人都持悲观态度。即使走完了90%的路程,剩下的10%仍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努力才能完成。这与无人驾驶技术本身的复杂性有关,需要更多时间进行优化,或是出现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
为了判断无人驾驶商业化落地的可能性,我们需要考虑三个因素:市场需求是否真实存在,市场规模是否足够大,应用场景是否能够真正实现无人化。如果无法实现无人化,那么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认为,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市场有望实现规模化和商业化,但规模是否巨大还有待观察,不过最终的趋势将是实现无人驾驶。
记者: 驭势科技在商业进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吴甘沙: 我喜欢足球,因此可以将驭势科技比作中场球员或中场发动机,其本质是在生态链上下游之间建立起良好的联系。我们深知无人驾驶的应用场景非常多样,不可能单打独斗地解决每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无人驾驶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这需要我们在生态体系中找到合适的定位。
记者: 安全是无人驾驶的基础,要做到零失误,这究竟如何实现?
吴甘沙: 目前L3级别的无人驾驶尚未实现商业化,主要是因为责任归属问题。L3级别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必须由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共同承担。仅依靠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是不够的,还需要高精度地图和激光雷达等设备的支持。我们目前正在探索一种远程接管机制,以帮助无人车辆做出更好的决策。车主可以通过远程操作进行干预。此外,自动代客泊车不仅是一种功能,也是一种服务。通过增加一些假设条件并辅以实际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安全问题。
记者: 如何看待当前的造车新势力以及行业变化?
吴甘沙: 行业内部存在一定的泡沫是正常的,没有泡沫反而难以吸引人才。这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更像是一场铁人三项比赛,对技术和资金实力、管理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因此,我认为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更加理性的阶段。
目前,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商都意识到,单打独斗无法占据所有市场空间。因此,他们既要考虑长期战略,也要应对短期压力。长远来看,如果未来所有的产品都趋同化,高端车型的品牌价值将会受到影响。短期内,随着汽车销量下降,如何继续加大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投资成为了一个难题。相关企业必须提前做好规划,并与其他合作伙伴协同创新,通过深度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预计在未来两三年内,市场格局将呈现出这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