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吴恩达运营的自动驾驶公司Drive.ai宣布将裁员90人,并计划在6月28日永久关闭其位于硅谷山景城的办公室。苹果公司也证实收购了Drive.ai,但这对于Drive.ai来说并非荣耀的结局:今年年初,Drive.ai的估值约为2亿美元,而现在苹果仅接收了少数工程师和Drive.ai的无人车及相关资产。
从2019年开始,自动驾驶领域不断传来融资困难、公司倒闭、裁员等负面消息。这项新技术仍然处于研发和验证阶段,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段距离。自动驾驶行业经历了快速的增长后,开始进入一个低谷期,暴露出各种局限和缺陷,许多公司面临挑战。
落地,落地,落地
退潮背后的核心问题是量产和商业化。早期的自动驾驶公司往往忽略了商业模式,专注于长远愿景,而忽视了如何盈利。例如,驭势科技最初计划开发多种自动驾驶产品,但最终转向了与主机厂的合作,专注于降低成本,实现商业化量产。
Waymo、Cruise和Uber ATG等美国估值最高的自动驾驶公司均瞄准了RoboTaxi服务,但要实现全自动驾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汽车硬件、软件、道路条件、法律法规和城市规划等多方面因素。尽管Waymo已经推出了RoboTaxi服务,但车内仍有安全员,技术尚不完善。
艰难的2019: 分拆、内讧、融资难
2019年,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活动显著减少,部分原因是部分公司的估值大幅下滑。例如,Roadstar曾是业内明星项目,但在内讧后迅速衰落。百度无人车项目也在考虑分拆,这反映了行业面临的巨大压力。
自动驾驶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烧钱速度过快,使得许多公司难以持续运营。除了资金问题,自动驾驶公司之间围绕源代码的诉讼也加剧了行业的不确定性。
转机:结盟、裂变
在经历了一系列动荡后,自动驾驶行业开始寻求合作和联盟。大型车企和初创公司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例如,通用汽车收购了Cruise,戴姆勒和宝马宣布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技术。
这些结盟和裂变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使它们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一些原本从大公司分离出来的团队也成立了新的公司,这些公司通常具有较低的估值和丰富的经验,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经过调整和优化,自动驾驶行业有望在未来迎来更加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