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云计算、大数据、AI和5G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无人驾驶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当提及无人驾驶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在公路交通中的载客运营场景。尽管理想状态下,这一场景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但无人驾驶已经在一些特定行业场景中崭露头角。
无人驾驶的概念并不是近年来才提出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就开始研究无人驾驶汽车,而中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了相关研究。然而,由于当时网络通信技术、计算能力和数据量等方面的限制,无人驾驶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直到最近几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AI及5G技术的成熟,无人驾驶才再度兴起。在传统汽车厂商、互联网科技公司和媒体的推动下,无人驾驶似乎即将成为现实。然而,实际上,无人驾驶距离在道路上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开复曾公开表示,无人驾驶在5至10年内还无法实现载客运营。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无人驾驶技术,包括AI、5G和车辆本身的技术,都处于初级阶段,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二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无人驾驶车辆的研发和测试。
虽然无人驾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还需等待,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项技术需要等到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事实上,无人驾驶已经在多个垂直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在快递行业,京东已经推出了无人配送车。早在2016年9月,京东就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无人配送车进入了路测阶段,并在2017年6月18日完成了全球首单配送任务。近期,京东又发布了第四代无人配送车。
此外,在环卫领域,一家名为酷哇机器人的初创公司推出了无人驾驶扫地车,展示了其在全路况清扫和智能路径规划方面的技术实力。这家公司在推出产品后不久就获得了1.35亿元的B轮融资。
另一家名为智行者的无人驾驶公司也推出了“南瓜车”——一种低速无人驾驶电动车。该公司创始人表示,“南瓜车”已达到市场投放的要求,主要应用于景区观光、园区配送和特殊作业场景。
纵观整个无人驾驶市场,可以看到一个趋势:传统汽车厂商、互联网科技公司和新兴汽车创业公司都在积极布局。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到2025年,无人驾驶汽车将带来2000亿至1.9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到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1180万辆。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除了传统汽车厂商外,互联网科技公司和新兴汽车创业公司也纷纷加入无人驾驶领域。不过,他们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传统汽车厂商和互联网巨头主要致力于构建生态系统,比如制定标准、搭建开源平台等。而初创企业则专注于无人驾驶领域的某一具体技术和产品,如自动驾驶芯片、传感器技术等。一旦在某项技术上形成壁垒,这些初创企业可能会被传统汽车厂商或互联网公司看中,并有可能被收购。
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始于行业应用,最终将在交通领域实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