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车邦导读】目前无人驾驶技术已进入量产阶段,需要通过量产和销售让更多车主使用,从而实现盈利,支持后续的研发和推广,推动无人驾驶领域的良性发展。
近期,笔者参加了某单位举办的智能网联无人驾驶技术论坛,与多位行业专家进行了技术交流。目前无人驾驶技术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必须通过量产和销售让更多车主使用,这样才能实现盈利,进而支持后续的研发和推广,推动无人驾驶领域的良性发展。
三年前,笔者曾访问一家国际知名无人驾驶技术开发企业,该公司在美国和中国都进行了实际道路测试。当时,笔者询问该公司的负责人:“你们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是出售技术,还是与主机厂合作开发后出售产品?还是自己开发并制造无人驾驶整车?”负责人回答:“我们暂时还没有考虑盈利模式的问题,目前主要依靠投资者的资金进行研发,先抢占技术优势。未来如果资金不足,我们会继续寻找新的投资。现在有很多机构想要投资我们的公司。”
然而,2019年中国汽车市场陷入低迷,这对无人驾驶技术开发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在这种背景下,无人驾驶领域难以再获得资金支持,上述企业也开始了大规模裁员,口号是“活下去!”因此,“活下去”的关键在于找到盈利模式。于是,各大企业在2019年纷纷推出量产车型。
由于家用轿车每天行驶里程通常不超过100公里,驾驶时间一般在1-2小时,基本上不需要无人驾驶技术。而出租车虽然每天行驶200-400公里,但由于城市路况复杂,暂时还无法应用无人驾驶技术。相比之下,从事高速物流的商用车每天行驶里程超过800公里,高速公路占比可达70%以上,具备了无人驾驶商业化应用的基础。因此,整个行业将自动驾驶的突破口选在了高速物流商用车上。
然而,目前无人驾驶技术的量产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全生命周期成本(TCO)问题。从TCO角度来看,无人驾驶车辆的成本显著增加。预计无人驾驶车辆售价将超过100万元,比现有车型高出2-3倍。尽管可以节省一名驾驶员的费用,但燃油费、保险费和维修费用仍然较高。然而,运输价格并未提升,因此从TCO角度看,无人驾驶车辆难以实现盈利,短期内只能在有限场景下进行示范运营。
其次,安全性问题。无人驾驶技术的初衷是提高交通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但在中国的复杂城市交通环境中,实现绝对安全仍有困难。这是因为交通场景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如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自行车、电动车和摩托车等。无人驾驶的前提条件是所有交通参与者严格遵守交通法规。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准确判断违反交通规则的移动物体的行为。最近在重庆进行的无人驾驶车辆测试中,“鬼探头”场景中所有车辆均未能避免碰撞,这表明无人驾驶技术仍需不断改进。
第三,事故责任问题。在现有的交通事故中,交警通常会判定事故责任为一方驾驶员或另一方驾驶员,而不涉及车辆制造商。只有在车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情况下,才会追究车辆制造商的责任。目前L1-L2级的高级辅助系统(ADAS)仍要求驾驶员操控车辆,因此事故责任依然归于驾驶员;而在L3级无人驾驶阶段,如果车辆发生事故,责任则转移到车辆制造商。假设L3级的事故率为千分之一,L4级为万分之一,当无人驾驶车辆保有量达到十万级别时,必然会发生事故。如果所有事故责任都归于车辆制造商,将会给制造商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笔者认为,保险公司应开发专门针对无人驾驶的险种,以应对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通过保险方式分散制造商的风险。由此可见,无人驾驶的法律法规和保险制度必须完善,才能促进无人驾驶技术的产业化推广。
第四,数字地图和服务网络。目前行业已达成共识,仅依靠车辆自身的感知系统无法实现L3-L4级的无人驾驶,必须依赖数字地图和服务网络。当前中国免费使用的数字地图均为二维地图,精度为米级,在立交桥和高架桥上经常出现误差,无法准确识别车道,甚至无法区分主道和辅道。支持无人驾驶技术的数字地图必须是三维高精度地图,精度需达到分米级。然而,在中国,三维地图被视为重要资源,必须经过授权才能使用。公开使用的地图需经地面基站校正,精度只能达到米级,分米级定位则需依赖全新的网络。在服务网络方面,中国已率先推广5G网络,这对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可靠性与耐用性问题。目前商用车的使用寿命可达10年,B10寿命在60万至100万公里之间。然而,无人驾驶车辆使用的雷达、摄像头和电子控制单元(ECU)等电子元件的寿命仅为4年左右,这意味着这些电子元器件在4年后可能无法保证可靠性。因此,无人驾驶车辆目前只能使用4年,再结合TCO分析,几乎无法收回购车成本。
笔者曾拜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科带头人李德毅院士。他总结了无人驾驶商业应用的四大要素:技术、市场、生态和成本。尽管无人驾驶技术被认为是未来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但量产的孵化期仍然较长,亟需国家的资金支持和产业政策支持。据行业悲观预测,到2030年,某些高速公路特定车道上可能会实现无人驾驶,即这些车道只允许无人驾驶车辆通行。此外,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允许无人驾驶车辆在没有驾驶员的情况下运行,以减少驾驶员费用,并在TCO上降低运营成本,以抵消车辆采购价格的增加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