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中国大先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迎来了最后一天,比赛进入了最艰难的部分。
在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车检之后,四支无人驾驶车队顺利进入了“高速循迹”环节。每支车队需要根据锥桶的位置自主规划行驶轨迹,完成三圈行驶任务,且每圈的车速都必须保持在1米/秒以上。
北京理工大学无人车队作为我国首支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队,同时也是连续两年的冠军,其表现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成功克服了高速循迹这一难题,成为通过这一比赛环节的两支车队之一。
今年,共有14支无人驾驶车队参与决赛,其中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代表队。这些车队在为期六天的比赛中展开了激烈竞争,争夺年度总冠军。
参赛选手大多是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专业,如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管理学、材料科学和动力学等。他们在比赛中各显身手,有的负责底盘设计,有的负责维修,有的负责焊接电路,还有的负责编写代码和软件调试。这些学生在无人驾驶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实现技术突破。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无人车队的一位参赛选手表示,为了参加这次比赛,队员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每天凌晨就开始准备,一直工作到深夜。尽管在学校已经做了充分准备,但在现场车检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车检项目包括电池箱检查、无人系统检查、淋雨测试、制动测试等,共七项。其中,电检和无人系统检查最为复杂,需要严格按照指令操作。
尽管许多车队拥有丰富的电动车和燃油车方程式比赛经验,但无人驾驶方程式比赛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去年,很多车队因未通过车检而未能参加后续比赛。今年,这些年轻人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最终有四支车队成功通过了所有车检项目,进入后续比赛环节。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无人车队队长、车辆工程专业四年级学生李方表示,近年来,无人驾驶技术日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车队成员选拔十分严格,寒假期间还会组织两周的培训课程。进入车队后,队员们更加勤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和开发。他说:“对于学车辆工程的学生来说,参加比赛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对于学计算机的学生而言,写出数万行代码并找出一个错误,都是通过比赛培养出的能力。”
北京理工大学无人驾驶团队队长、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学生董国顺表示,比赛主要考察的是从感知到规划再到控制的过程是否准确、稳定和快速。自2017年首次参加德国比赛以来,北理工的无人驾驶系统方案已成为许多参赛队伍的学习对象。
今年,北理工对无人驾驶系统架构进行了更新,分为感知层、状态估计层和规划控制层三个层次。其中,状态估计层子系统的独立存在,旨在使赛车的自我感知能力更加精准,从而提升赛车速度。北理工无人驾驶系统负责人陈恬然指出,整个无人驾驶系统的重构使得整体性能更加高效和稳定。
尽管今年北理工未能延续冠军荣誉,但他们不再是唯一的参赛者——今年有四支车队通过车检,而去年只有北理工一支车队通过。北理工还开源了锥桶识别数据集和部分算法,帮助其他车队降低无人车开发难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表示,高精度定位技术是实现L3、L4级无人驾驶的关键之一,是保障车辆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年轻人采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市场经验,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赛后,董国顺在朋友圈写道:“第三年,困难重重,70多人的团队虽然庞大,但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压力,放弃休息时间,坚持到最后。赛场上的表现令人振奋,值得骄傲。我的队员们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