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在上海轨道交通无人驾驶工程技术中心,技术人员正在操作“全自动运行2.0系统”。记者肖雨杨摄
成都地铁9号线计划于明年开通。与其他已经开通或即将开通的地铁线路不同,9号线具备国际最高的自动化等级(GoA4)全自动无人驾驶功能,使成都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引入该技术的城市。
作为一条连接成都郊区的重要线路,装上“科技脑”的地铁9号线与普通线路相比有何不同?11月29日,记者探访了全国首个专注于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研究的实验室——上海轨道交通无人驾驶列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装上“科技脑” 自动唤醒、自动驾驶、自动运行
地铁停靠在智能停车场,按照时间表“自动苏醒”:接通电源、联网、开启车内灯光、调节车内温度,然后列车控制系统自动检查,准备完毕后,地铁自动驶入车站,开门迎客。
在地铁站内,如果有乘客挡住正在关闭的车门,由于处于全自动无人操作状态,智能系统会在三次尝试关闭车门失败后发出警报,随后车站工作人员前来处理,并发出继续行驶的指令。
这些场景展示了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线路的模拟情况。
在上海轨道交通无人驾驶列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停车场到地铁站厅,从拥挤的车厢到全自动运行的驾驶室,所有与地铁运营相关的环节和场景都能找到,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和VR技术展示,让参观者亲身体验。
“地铁列车从休眠、唤醒、出入库、洗车,到正线运行、开关门,以及列车外部的空调、照明等系统管理,再到故障处理等,均由系统管理,正常情况下无需人工干预。”负责该技术的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城轨营销中心总经理孙童海介绍,GoA4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相当于为地铁线路装上了“科技脑”。
早晚高峰期间,未来乘客可能可以选择进入哪节车厢。在实验室里,地铁列车模型的每个车厢顶部都装有一块智能显示屏,显示车厢内的拥挤程度和温度。当显示屏为红色时,表示该车厢较拥挤且温度较高;绿色则表示车厢内乘客较少,优先选择进入。
“这项功能是否应用于成都地铁9号线尚未确定,但这是发展趋势。”卡斯柯技术总监汪小勇表示,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还涉及智能调度、智能停车场、智能车站、智能维护等领域。“过去地铁运营主要考虑列车本身,而未来将更注重乘客体验。”
表现更出色 平均准点率高达99.9%,体验更舒适
2014年8月,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正式开通运营。经过五年的运营测试,数据显示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的表现优于普通地铁:平均准点率达到99.9%,平均运行速度提高2.6公里/小时,出入库时间减少50%,在相同服务水平下所需列车数量减少三列,每公里所需人员减少13人,运营的可靠性和效率显著提高。
汪小勇表示,与传统地铁驾驶模式相比,全自动运行可以根据最优方案提供更精确的运营控制,不仅能提高地铁的灵活性,还能缩短行车间隔,提升运营效率。
在成都地铁9号线上,乘客将体验到更快捷舒适的乘车体验:车门关闭后,车辆迅速平稳启动,不再感到起步和发车的延迟。
实验室数据显示:假设地铁线路全长30公里,设有35个车站,全天运营时间为20小时,行车间隔为180秒,单程耗时50分钟,单车单程可节省近两分钟,旅行速度提高1.38公里/小时。
据了解,除了成都正在建设的地铁9号线外,规划中的地铁13号线、27号线、30号线等也可能采用该技术。(记者 陈碧红 发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