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行业之一,正逐步融入新技术,推动智慧农业和现代农业理念的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已渗透到农业生产中,未来农业将发生哪些变革?“我们从科技兴农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寻找能够改善农民工作环境并解放劳动力的技术方案。”合众思壮的副总裁吴林认为,时空信息技术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新型农民将成为发展趋势”
北斗卫星专家孙家栋先生曾表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天上好用,地上用好”。如今,合众思壮正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将卫星导航技术应用到绿色农业中,使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未来,农民或许不再需要亲自耕种,甚至无需掌握任何农业知识,仅需在手机上进行简单操作,机器就能自动完成所有农业工作。这种“无人化”农业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吴林心目中的理想解决方案。
如果说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那么未来的信息化将解放农民的思维。时空信息技术有望彻底改变人们对农民职业的传统认知,一种全新的农民形象即将出现。
未来的信息化农业,亦称精准农业,依赖于现代的时空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遥感技术。机器将负责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到农业生产的整个闭环过程。关键在于解放人类的思维。
“农民的工作正在被机器取代”
“农民的工作正在被机器取代。”吴林举例说,熟练的农机手在新疆春季播种期间(约10天)通常能完成2000亩的工作量。装有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的农机手在同一时间段内可以完成3000亩的工作量。自动驾驶播种不仅速度快且笔直,不受时间和天气限制,从而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按每亩地赚25元计算,农机手在一个春播季可额外收入25000元。此外,如果播种时拖拉机配备了自动驾驶系统,在收割时同样采用自动驾驶,以当前系统±2.5厘米的精度,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农作物的损害,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我国农机的无人驾驶目前仍处于概念阶段,大规模推广尚不具备条件。”吴林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国内拖拉机的电子控制系统尚未完善,例如要实现自动转向调头,就需要控制车辆动力系统,如油门、挡位、刹车等。二是缺乏必要的基础数据,例如农田地块边界图、土壤属性等。没有这些数据,机器无法判断何时需要掉头。虽然在演示产品时可以实现无人驾驶,但实际操作中,没有人愿意为每台拖拉机配备无人机并在每次作业前进行测量。
“信息化是农业的未来”
在吴林看来,信息化是农业的未来,而基于信息和数据的农机无人驾驶将是未来农机自动驾驶的主要发展方向。尽管农机本质上是机械化时代的产物,但在信息化时代,它们仍将扮演农业作业流程中的重要角色。
目前,我国仍然依靠人的经验来制定农机作业计划,但随着农业数据的不断积累,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确定最佳的农机作业路径、种植株距及病虫害防治方法等。因此,信息获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拥有足够的信息和数据,机器才能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高效运作。
“时空信息技术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吴林指出,从自动驾驶系统的角度看,目前的自动驾驶主要依赖于卫星导航提供的高精度定位技术。此外,农业信息化所需的各类数据,包括气象数据、土壤数据、遥感数据和地图数据等,均与位置信息密切相关。
吴林相信,未来以时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农业信息化将解放农民的思维,彻底改变人们对农民职业的传统观念,一种全新的农民形象即将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