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主流车企对于高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热情似乎有所减退。相比于遥远的未来,它们更倾向于讨论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的实际应用与规划。在终端市场上,L2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技术能否成功推广,已成为决定这些企业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2009年,谷歌首次公开其自动驾驶原型车,这一事件被视为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随后,许多初创公司涌现,而主流车企也纷纷加入这场技术竞赛。
例如,日产在卡洛斯·戈恩的领导下,与美国航空航天局合作,并收购了多家软件公司和技术团队。日产于2017年推出了L2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ProPILOT。类似的计划也出现在其他主流车企中,如奔驰、宝马、沃尔沃、通用等,它们都制定了各自的高级自动驾驶技术开发计划。然而,随着2018年发生的Uber自动驾驶事故,各大车企逐渐意识到高级自动驾驶技术实现的难度远超预期。
实现高级自动驾驶功能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技术瓶颈、成本问题、法规限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首先,高级自动驾驶需要高精度地图、V2X通信等技术支持,这不仅增加了技术难度,也提高了硬件要求。其次,高级自动驾驶的实现成本较高,如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选装价格高达数万元。此外,现行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特别是在道德伦理方面。最后,高级自动驾驶还需要成熟的V2X基础设施作为支撑。
正因为上述原因,主流车企开始更加注重L2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技术。谁能在这个阶段赢得用户信任,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以日产为例,其ProPILOT系统在市场上的表现良好,尤其在车道保持和转向控制方面表现出色。尽管如此,日产的ProPILOT 2.0系统尚未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主要是因为国内法律法规的限制。
主流车企仍在L2级别徘徊,但从技术储备来看,许多车企已经具备了L3级别的技术条件。然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配套成本仍是关键问题。例如,L2相关功能的市场渗透率在普通品牌中约为30%,而在豪华品牌中则高达60%以上。随着自动驾驶核心零部件价格的下降,L3级别的普及有望加速,但要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仍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综上所述,从L2到L3的普及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而L4级别的普及预计要到2025年左右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