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人驾驶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甚至让我们误以为无人驾驶已经离我们很近,很快就会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国内的资本市场上,无人驾驶概念股票表现良好。有人认为,2020年可能会成为无人驾驶订单大幅增长的一年,这也使得一些相关股票表现优异。
然而,最近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据报道,在2020年的CES展会上,索尼、亚马逊、腾讯等国内外科技巨头纷纷加入汽车行业。然而,之前炙手可热的自动驾驶却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追捧。最显著的变化是:今年,企业对无人驾驶的热情趋于理性,从以前直接瞄准L4/L5级别的高级别无人驾驶,转向更加务实的L2/L3级别的技术应用。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无人驾驶的不同级别:L0级表示驾驶员手动操作;L1级提供基本的驾驶辅助;L2级是部分自动化驾驶;L3级是有条件的自动化驾驶;L4级是高度自动化驾驶;L5级则是完全自动化驾驶。
这意味着,CES 2020的趋势已经转向:从追求高度自动化和完全自动化的目标,转向更加实用的辅助驾驶目标。
看起来,之前看似科幻的目标变得更为实际。
从报道中的细节可以看出,索尼等科技巨头推出的“新汽车”将更加注重互联网生态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将成为这些智能汽车的主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未来的产品将是将互联网生态与汽车结合在一起的智能汽车,而非单纯的驾驶工具。
与互联网生态系统相比,之前的自动驾驶显得有些狭隘。
这也不难理解,尽管近几年的投资不断增加,研发也在不断进步,但在技术方面仍未能达到让人放心的程度。美国媒体分析指出,无人驾驶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恶劣天气、道路标识线以及与人类驾驶员的交互问题。此外,法律方面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显然,消费者更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不是尚未成熟的技术。
另外,从投资角度来看,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长期资金市场对无人驾驶的热情有所消退,投资热情下降。这也导致无人驾驶面临“无米下锅”的风险。
当然,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确实在不断发展。不过,目前的自动驾驶更适合在环境较为简单的场景中应用,例如短途物流服务或某些交通状况较简单的区域内的送货服务。这与无人机送货有些类似。更进一步地,如果技术允许,特定区域内的出租车服务也可能成为可能,但前提是在车内配备人工服务。这样看来,即使是短期内可以投入使用,无人驾驶的商业应用前景仍然更加现实。
相比之下,庞大的互联网生态系统距离普通消费者似乎更近。
这样看来,当“大智能”取代“无人车”热潮后,无人驾驶行业可能会逐渐降温。总之,无人驾驶的风口可能已经过去,未来可能是互联网智能生态汽车,这是一个更加实际的方向。
事实上,这种趋势早在国内外市场都有所显现。
据环球网报道,2019年3月,大众汽车高管表示,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驾驶技术还需要五年的研发时间,而目前尚无商业案例能证明这些研发费用是值得的。这确实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在国内,2019年底,蔚来汽车在硅谷裁员,主要针对自动驾驶部门;同年年底,激光雷达巨头Velodyne退出中国市场。
无人驾驶行业是否要降温?我认为确实如此,或者说,无人驾驶技术将更加理性化。
未来,一些公司将不得不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果科技巨头们真正发力,那些陷入困境的传统汽车企业可以考虑与这些科技巨头合作,毕竟他们拥有汽车制造资质,只是有可能会沦为代工的角色。
虽然真正的无人驾驶仍然是我们的梦想,但从目前来看,辅助驾驶更为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