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无人配送车在武汉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实际上,在新冠疫情爆发前,许多企业和场景已经引入了无人车技术。
早在2016年10月,由OTTO运输的自动驾驶卡车完成了首次运输任务,这标志着全球首次无人卡车商业运输的成功。尽管从科林斯堡到斯普林斯的距离只有133英里,但这仍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18年,沃尔玛与Waymo合作,让凤凰城郊区的居民率先体验到了这项先进技术。消费者只需在网上提交购物清单,就能乘坐Waymo的无人驾驶车辆前往沃尔玛取货。2019年初,沃尔玛又与Udelv合作,测试了一款名为Newton的自动驾驶车辆,用于配送客户在线购买的商品。
2019年7月,沃尔玛宣布与Gatik合作,正式启动了无人车送货服务。这项服务在美国阿肯色州本顿维尔的仓库、取货点和部分商店之间运行。Gatik使用的是一种配备了四级自动驾驶系统的轻型商用车和B2B短途物流货车,送货范围可达200英里。自2018年起,这些车辆已经在加州的道路上进行了测试,从而降低了城市内部物流成本约50%。
同年12月,图森未来完成了中国首次高速公路全封闭环境下的L4级无人驾驶卡车队列跟驰测试。这次测试是在京礼高速(延崇北京段)进行的,总长度为14公里,其中包括9.8公里的连续隧道群路段。图森未来联合北汽福田、首发集团、华为、四维图新等合作伙伴,成功完成了无人驾驶卡车队列跟驰。
此外,德邦快递在2019年获得了L4级自动驾驶车辆的正式运营牌照,这意味着无人驾驶货车可以在浙江德清的指定区域内公开道路上运行。早在2018年双十一期间,德邦快递首次推出了“麒麟号”L4级无人驾驶货运车,目前已累计行驶超过10000公里,运输货物超过20000件。数据显示,德邦系统已能在多种复杂环境中稳定运行,最高时速可达90公里。
作为物流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京东在2018年的京东CUBE大会上宣布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包括L4级无人驾驶重型卡车的研发。这款无人驾驶卡车拥有9米长、2.5米宽和3.5米高的车头,以及14米长的拖车,集成了多个传感器,包括车身上的32线激光雷达和车顶的64线激光雷达,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据称,京东的无人驾驶卡车已经完成了2400小时的智能驾驶测试,计划于2020年在国内投入运行。
在无人配送车领域,2019年6月18日,京东在618期间正式启动了自己的全球全场景常态化配送尝试。当天上午,20辆京东配送机器人在北京海淀区上路,完成了首批618订单的配送,标志着无人配送时代的到来。
百度作为最早获得无人驾驶测试牌照的企业之一,也不甘落后。在2018年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宣布了“阿波龙Apollo”的量产,并选择了碧桂园潼湖科技小镇作为运营地点,这是全球首个真正运营无人车的小镇和园区。此外,百度还与金龙客车合作,推出了全球首款L4级量产自动驾驶巴士,计划将其部署到北京、雄安、深圳、福建平潭、碧桂园、湖北武汉和日本东京等多个地方进行商业化运营。
与此同时,苏宁物流与百度自动驾驶部门合作,加快物流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末端配送的自动驾驶技术和无人配送车的大规模生产。
另外,菜鸟网络也不断推出包括无人车、无人机、快递塔、智能柜和小盒子等一系列智能科技产品,提供从最初1000米到最终0米的全方位解决方案。2019年,菜鸟同样启动了无人车配送服务,在成都的未来园区内,满载包裹的无人车穿梭其间,将消费者购买的商品送至分拨场地。这一举措标志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展,实现了从末端配送到园区调拨运输的全面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