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除了期盼国家和人民能早日渡过难关,作为汽车行业的一员,我也持续关注着车企在抗击疫情中的表现。当然,我关注的不仅仅是口罩生产,而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
疫情期间,我注意到许多无人车企业和物流企业研发的微型无人驾驶配送车、消毒车和清扫车被投入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这些车辆在疫情严重的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想到许多车企曾宣称旗下的无人驾驶小汽车、无人驾驶出租车和无人驾驶大巴车已在实际道路上进行了试运营甚至正式运营,我对他们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充满期待。
在疫情肆虐的湖北,如果这些已在开放道路上经历了“中国式开车”和“中国式过马路”考验的无人驾驶小汽车、出租车和大巴车能在几乎无人无车的情况下,点对点接送医护人员,运输抗疫物资,满足特殊人群的出行需求,那将是对抗疫工作的极大支持。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接送医护人员的网约车司机和转运病人的大巴车司机,他们太需要无人驾驶汽车来解放他们的压力了。
然而,我至今未看到有关这些无人驾驶汽车在疫区应用的报道。难道这些车企没有投入无人驾驶汽车?如果真是这样,那一定是有意低调,没有进行宣传。如果有哪家车企在疫区投入了无人驾驶汽车,请告诉我,我会撰写文章为他们宣传。
这次疫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各家企业的实力和态度。在无人驾驶领域,哪些企业在踏实做事,哪些企业在虚张声势,这次疫情已经给出了答案。
那么,无人驾驶汽车落地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阻碍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法律法规、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而技术问题并非主要障碍。然而现在,我认为技术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尽管湖北、武汉的交通状况和出行需求相对单一,非常适合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行,但至今未见哪家车企在武汉、湖北投放无人驾驶汽车。这让人不禁质疑这些车企是否对自己的技术缺乏信心。
至于基础设备方面的问题,未来可能会有较大的改善。最近,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提到要完善智能汽车的基础设备体系。虽然智能汽车与无人驾驶汽车有所不同,但智能汽车所需的基础设施也是无人驾驶汽车必不可少的。
在法律、道德和伦理方面,虽然存在一些争议,但我相信这些问题最终会被解决。
我们为什么需要无人驾驶汽车?
对于无人驾驶汽车的迫切需求,我认为大多数是炒作出来的伪需求。例如,一些媒体文章提到的交通拥堵、人们厌倦开车、没时间开车、希望在车上享受个人空间等需求,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实际需求。无人驾驶汽车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是值得商榷的。
关于无人驾驶汽车何时能够实现,我不擅长预测未来,但建议车企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最后,车企应该脚踏实地做好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和试运营工作,避免为了政绩而进行表面功夫。只有这样,无人驾驶汽车才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