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常态化运营的无人驾驶公交已在苏州街头正式运行。未来,苏州将建成全国首批城市级5G车联网应用。据预测,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
近日,由中国移动与无人驾驶公司轻舟智航共同部署的全国首个常态化运营的5G无人公交在苏州高铁新城正式投入使用,并招募了一批有日常通勤需求的市民进行收费体验。苏州也因此成为中国首批提供无人公交服务的城市之一。
据了解,苏州市正在加速推进5G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项目。目前,苏州已建成14319个5G基站,启动了515个5G应用项目,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此外,苏州还拥有38个在用的大数据中心和8个在建的数据中心,已经构建了重点区域全覆盖的5G网络。全市上云企业数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六大国家十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也落户苏州。
长期以来,“最后一公里”的通勤问题困扰着许多上班族。步行嫌远,打车又太贵。为此,许多城市将目光投向了微循环公交。以苏州为例,自2013年开通第一条社区巴士360路以来,目前已有57条社区巴士线路,去年9月共运送了198万人次,覆盖了300多个居民小区。
苏州首条5G无人公交从测试到商用落地,选择了城市微循环公交的定位。从10月22日起,轻舟智航5G无人公交在苏州高铁新城正式运营,车型小巧,最多可载19人。公交线路总长超过4公里,设有5个站点,每个站点之间距离不超过1公里,涵盖了会议中心、购物中心、高铁站、地铁站、商业办公楼等地点,这也是目前中国覆盖范围最大的城市开放道路5G无人公交项目。
轻舟智航市场总监洪泽鑫表示,高铁新城是苏州新开发的区域,这里有众多住宅区和写字楼,也是高铁和地铁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然而,现有的公交线路无法很好地满足这一区域的需求。“传统公交虽然运载量大,但灵活性不足,而出租车虽然灵活,但运载量小,效率低。微巴士恰好弥补了这两者的不足。”洪泽鑫说,微循环公交支持固定的行车路线,并根据需求设立站点,满足日常短途出行的需求。高铁新城智能网联公共测试道路的建设,也为无人驾驶的应用提供了理想的场景。
洪泽鑫认为,无人巴士是无人驾驶技术最早可以实现的应用场景之一。无人巴士的行驶速度在20km/h至50km/h之间,这种中速运行技术端相对安全可控。由于无人巴士的线路固定,反复在同一线路上运行,便于结合5G车路协同应用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兼CEO于骞表示,公司正积极寻求与政府、公交公司的合作,将无人公交推广到更多区域。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在苏州投放数百台无人公交,建立数十条无人公交线路,以推动智慧交通,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无人公交上路,公众最为关心的是其安全性。据了解,轻舟智航的无人公交车身装有多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设备,相当于车子的眼睛和耳朵,使其能够在行驶过程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车辆的驾驶操作由无人驾驶软件系统完成,可以通过传感器设备自动感应信号灯、行人等道路状况,实现避让、自动变道、自动转向、自动刹车等功能。
“通过5G车路协同(V2X),实时将路端红绿灯的信息传回后台,借助外部传感器,作为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加上高性能计算机的支持,通过实时计算,将指令准确输入到车里,从而实现无需人为驾驶的自动驾驶。”轻舟智航工程师翟维钧表示,基于5G车路协同,无人巴士在行驶过程中,即使遇到穿行人车混杂的路口、后车加塞、电动车突然出现等情况,也能从容应对。
为了增加安全性,无人公交车上还配备了一名安全员,虽然他不再担任驾驶员的角色,但负责监控车辆的正常运行。“遇到突发情况,我会立即采取措施干预。”安全员路红冬说,无人驾驶与传统公交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才能上岗。
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智慧路网行业高级专家赵海建表示,基于5G的车路协同技术为无人驾驶带来了更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通过5G网络,无人驾驶车辆可以实时获取远距离的道路标志、施工路段以及异常车辆等信息,在提前得知遮挡区域或后方区域的实时路况后,可以提前规划,提高无人驾驶的安全性。
洪泽鑫表示,基于5G网络和红绿灯通信设备,无人小巴可以实现多路口绿波通行,即在提前获得红绿灯信号后,智能控制小巴的行驶速度,减少等待红绿灯的时间。未来还可以“自动控制”交通信号灯,做到延长绿灯或使红灯变为绿灯,实现“一路畅行”。相比乘坐私家车走同一条道路,乘坐绿波通行的公共交通工具至少可以节省20%的出行时间。
“很多人认为人工驾驶比无人驾驶更安全,其实并非如此。”赵海建表示,5G网络的时延仅为毫秒级,而人的反应时间无法达到这种灵敏度。此外,统计数据显示,90%以上的交通事故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如疲劳驾驶、注意力不集中、酒驾等不良驾驶习惯。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智能算法来避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动驾驶比人工驾驶更安全。
自动驾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无需人为干预。根据相关法规要求,在无人车示范应用的第一阶段,每辆车内都会配备一名安全员。赵海建认为,随着国内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以及交通法规的完善,未来有望逐步取消安全员,实现真正的完全无人驾驶。届时,被“解放”出来的人力可以转移到云端,实现一人监控多辆无人驾驶车辆。
与5G无人公交同步,江苏首家Robotaxi无人出租车也在苏州高铁新城亮相。10月22日,由Momenta Go发布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正式上线,提供接驳和试乘服务,这是江苏省首家Robotaxi对外展示。
今年以来,湖南长沙、河北沧州、上海、北京等地陆续推出了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
据麦肯锡公司预测,中国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各大企业纷纷布局。国内方面,百度Apollo、小马智行、AutoX、文远知行、滴滴等企业都在积极规划;国外方面,Waymo、Zoox、Cruise、Aurora、通用、福特、宝马、日产等企业也在积极布局。
10月22日,中国移动发布了全球最大的“5G+高精定位”系统,启动了国家5G新基建车路协同项目。“5G+高精定位”系统通过5G网络实时提供亚米级、厘米级、毫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服务,应用于车辆管理、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领域。苏州5G车联网城市级验证与应用项目是苏州政府与中国移动共同启动的国家首批、长三角地区唯一的5G新基建车路协同项目,未来将建成全国首批城市级5G车联网应用,改造5G智能网联道路224.75公里,支持百万级设备或千万级数据并发,实现20万以上接入用户及150个应用场景。
在赵海建看来,苏州具备发展5G车联网的先发优势。例如,相城区目前已集聚了71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覆盖了30多个细分领域,包括龙头企业总部,逐步释放车联网产业的集聚效应。
“无人驾驶的实现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创造了社会价值。可以说今年是无人驾驶的元年,越来越多的应用从测试走向商用,但不可否认,无人驾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赵海建说,首先技术层面需要更加成熟。
随着5G、车路协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广,无人驾驶的安全性将进一步提升。但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改造投入成本巨大,主要体现在车辆、道路和运输的智能化改造。一辆自动驾驶车辆的成本动辄上百万元,道路改造的投入费用更高。因此,有专家建议,应先开展基于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示范,而不是全面铺开。此外,无人驾驶自身也需要在单车智能上下功夫,即不依赖“智慧的路”,依靠车身设备探测,也能精准应对复杂路况,提高安全性。
赵海建进一步表示,除了技术层面,无人驾驶还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特别是关于无人驾驶事故责任认定等核心问题。此外,还需要考虑成本和经济性问题。
苏州5G车联网城市级验证与应用项目是中国移动与苏州市政府共同启动的国家首批、长三角地区唯一的5G新基建车路协同项目,未来将建成全国首批城市级5G车联网应用,改造5G智能网联道路224.75公里,支持百万级设备或千万级数据并发,实现20万以上接入用户及150个应用场景。
据麦肯锡公司预测,中国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到2030年,仅国内无人驾驶汽车总销售额将达到2300亿美元,基于无人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将达到26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将是一个万亿元以上,甚至接近2万亿元的巨大市场。
苏州全市已建成14319个5G基站,启动了515个5G应用项目,均在全国前列、全省首位。在用大数据中心38家,在建数据中心8家,已构建重点区域全覆盖的5G网络。全市上云企业数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六大国家十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也落户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