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百度Apollo无人驾驶汽车获得了首张试运营牌照。当时,李彦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无人驾驶汽车有望在未来五年实现商业化。
国外在无人驾驶领域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德美等国家就开始研究相关技术。而谷歌则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锋,直至2005年,谷歌才实现了第一次真正的无人驾驶测试。
到了2010年,谷歌的首款无人驾驶汽车行驶里程达到了150000英里。当时,媒体预测自动驾驶汽车即将“占领世界”,宣称2013年将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元年。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乐观。谷歌直到2014年5月才推出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而百度那时才刚开始研究这一领域。至今,经过十年的努力,无人驾驶汽车仍处于不断的测试阶段。
当然,无人驾驶汽车并不是唯一被过度炒作的技术。在过去五年中,无人机送货也是如此,但实际进展十分有限。智能家居领域同样如此,尽管厂商们宣传自家产品拥有高新技术,将取代传统家电设备,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果。
为什么许多雄心勃勃的技术和测试项目最终未能普及应用?原因可能在于技术开发或测试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营销策略的竞争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今技术领域,仅仅拥有领先技术还不够,还要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例如,特斯拉和大疆等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建立了技术壁垒。因此,技术公司往往会夸大技术的成熟度,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例如,无人驾驶汽车公司可能会暗示其技术已接近商用化,但实际上还需数年时间的改进。
当然,并非所有公司都在故意夸大其词。它们都希望快速发展,并被视为行业领导者。因此,它们倾向于夸大技术的进步,即使这种夸大只是轻微的。
媒体的报道也经常夸大事实。为了吸引流量,媒体往往会进一步夸大科技公司的宣传。在这个时代,新闻是关于点击率的。很多新闻内容往往是七分真三分假,甚至有些自媒体为了流量,故意制造三分真七分假的内容。标题党现象普遍存在,内容上常加入一些引发争议的话题,因为大多数人难以验证事实的真假。
因此,当看到关于未来科技即将面世的报道时,我们需要谨慎对待。例如,经常能看到某家公司的石墨烯电池即将实现商业化生产的报道,但实际上这些可能是旧闻的重复发布。这会导致公众对新闻的敏感性产生偏差,误以为这些都是现实。
技术的实际应用取决于消费者的接受度和监管机构的参与。许多技术具有风险或难以理解,一些人总体上不喜欢变化。因此,即使技术已经完善,但如果消费者或监管机构对其持怀疑态度,技术也可能长期停留在测试阶段。
此外,某些技术可能因不可控因素而停滞不前。例如,配套产业的技术突破不足,或关键技术障碍难以克服,如安全性问题未解决,或缺乏可行性。有时,主要技术的发展受制于其他领域的进展,如新型电池或更耐用材料的研发滞后。
在现代科技时代,我们曾受益于摩尔定律,即计算能力大约每18个月翻一番。这种指数级增长推动了科技创新。然而,如今摩尔定律似乎已失效,创新速度放缓。我们面临一些物理限制,这些限制阻碍了过去几十年依赖的增长路径。创新变得更加困难,但我们仍然期待快速的创新。这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消费者对新技术的炒作作用。消费者对新技术充满热情,但往往高估其实际应用价值。某些情况下,消费者炒作是为了自身利益。人们密切关注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期望得到乐观的消息。科技公司也会迎合消费者的期待,以提升自身热度。
最后,我们应该考虑技术发展的回溯效应。新技术引入时总会有各种未知问题,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问题逐渐被解决。几年后,技术趋于成熟,人们可能会忘记它的发展过程。例如,语音搜索自2011年起就存在,但直到2016年左右才真正普及。目前,无人驾驶汽车和无人机送货等技术仍在测试阶段,但我们距离广泛应用可能只有一步之遥。也许几年后,我们会回想起这些技术早在2010年就已经开始了。
综上所述,当我们看到关于新技术在短期内就能“改变世界”的报道时,应保持审慎的态度。这些报道可能只是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