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曾表示,未来五至八年内,物流体系可能实现全程无人化,这一预测或许过于乐观。无人驾驶技术,尤其是应用于干线物流的无人驾驶,仍面临诸多挑战,距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国内外电商企业纷纷投身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例如,谷歌和百度等科技巨头都在积极布局。此外,特殊场景下的无人驾驶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港口无人驾驶
国内多家公司如西井科技、主线科技、斯年智驾等专注于港口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与此同时,传统机械和汽车电子公司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吉利联合畅行智能推出了国内首款混合动力无人驾驶集卡车。元戎启行也推出了无人驾驶集卡车。
无人配送
无人配送本质上是具体化的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国内外电商巨头如亚马逊、阿里巴巴、京东、苏宁和美团都在积极布局。美团早在2015年就加入了加州伯克利DeepDrive深度学习自动驾驶产业联盟,并于2019年推出了无人配送车“小袋”。2020年,美团在CES上联合法雷奥推出了无人配送车eDeliver4U。阿里也在同年发布了小蛮驴,借助阿里云和高德地图的技术支持,使其在无人驾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领先优势。
此外,无人机配送也逐渐兴起。谷歌、亚马逊、敦豪DHL、顺丰快递和沃尔玛等公司都在积极研发无人机配送技术。
尽管无人驾驶技术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现阶段其成本远高于人工成本,且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物流无人驾驶需要解决的技术和法律问题依然很多,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L4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能够实现所有驾驶操作,无需驾驶员接管,但仍面临诸多技术和法律挑战。例如,如何确保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何界定责任归属,如何防止黑客攻击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物流系统主要包括仓储、运输和投递三大环节。运输无人驾驶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运输无人驾驶主要依赖于无人驾驶重卡,实现从仓库到仓库之间的运输。然而,由于干线运输路况复杂,技术与政策限制较多,无人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还需要时间。
末端无人配送
末端无人配送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依靠无人配送车来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任务。这类配送车通常依赖高精度地图和智能导航系统,但目前仍无法实现直接送至用户家门口。部分公司尝试使用机器狗来完成这一任务,但由于技术尚不成熟,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
总体而言,无人驾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缺陷,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环境时,稳定性有待提升。
尽管无人驾驶技术在大规模商用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例如,仓储无人化、校园无人配送和港口无人驾驶等领域,由于环境相对封闭,作业较为简单,更容易实现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
仓储无人化
仓储无人化是目前物流系统中发展最为成熟的领域之一。通过使用AGV(自动导引车)和AMR(自主移动机器人)等技术,实现了仓储作业的自动化。例如,亚马逊的KIVA机器人和国内类似的产品已经在一些大型电商仓库中得到广泛应用。
校园无人配送
校园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景,为无人配送技术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场地。例如,京东与北京物资学院合作,打造无人配送校园。此外,京东无人车在北京、杭州、西安等地的多所高校也开始运营。早在2017年,加州伯克利大学校园内就推出了Kiwibots,为学生提供外卖配送服务。
港口无人驾驶
港口作为一个封闭且稳定的环境,为无人驾驶技术提供了理想的试验场所。例如,上汽红岩为洋山港定制的智能无人驾驶牵引车已在珠海港投入运营。西井科技与广东珠海港合作完成了全球首辆港区作业无人集卡车的试运行。中国重汽的自动驾驶电动卡车也在天津港开启了试运营。2020年,Q-Truck车队在泰国最大的商业港口林查班码头投入运营。
矿山无人驾驶
在矿山等特殊场景下,无人驾驶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货物的搬运,还能结合5G技术、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智能化操作。目前,无人驾驶技术已经开始在特定场景下商业化落地,但要实现更广泛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无人驾驶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短期内仍需克服许多技术和法律障碍。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无人驾驶技术有望在未来成为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