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中国首列基于5G车车通信全自动驾驶的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在成都正式下线,同时,国内首个2025智慧型全自动行车实验平台也正式揭牌。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市域轨道交通和智慧城轨技术装备方面的领先地位,还标志着“成都造”轨道交通进入了市域与城轨互联互通、智慧城轨技术引领发展的新时代。
此次下线的时速160公里的新一代全自动市域A型列车,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和中车成都公司联合研发,是中国速度最快的市域A型列车。它首次实现了时速160公里的5G车车通信全自动驾驶,填补了行业空白。这款列车不仅践行了交通强国的战略,还积极响应了国家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号召,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为构建都市圈内的1小时轨道通勤圈提供了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此外,该列车也是智慧城轨建设中智能技术装备的前沿科研成果,首次在东北地区落地应用。
这款列车的设计旨在满足城市圈内城轨市域(郊)互联互通、“市中心-市中心”一站直达零换乘以及人们追求“更快捷、更舒适”的出行需求。列车融合了“融合、便捷、智慧、绿色、安全”的理念,具备快速运行、快速启动和停止、快速上下车、高舒适度等特点。它融合了动车组的高速度和高舒适度以及城轨车辆的大载客量和快速启停的优点,首次实现了城轨与市域的互联互通,助力实现四网融合。技术方面,列车融合了5G通信、全自动驾驶、智能运维、本构安全、轻量化等多项先进技术,引领智慧型市域列车的发展。文化方面,列车融入了巴山蜀水、西蜀竹韵等具有4500年历史的巴蜀文化元素。与现有的城际动车组、市域D型列车和城轨车辆相比,这款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更加便捷,在保持与城轨车辆相当的启停功能的同时,速度提升了33%,避免了乘客在城际与城轨之间的换乘等待,实现了点对点的零换乘。更智慧,全面集成了智慧控车、智慧运维、智慧旅服、智慧节能等技术,展示了智慧城轨技术装备的应用;更舒适,采用了以人为本的人因工程、噪声控制、压力波动控制等综合舒适度控制技术,提供更舒适的乘车环境;更安全,碰撞防护性能从25km/h提升至36km/h,采用内外网分离的信息安全、自动障碍物检测和符合EN45545的防火设计等技术,构建了国内首个时速160公里的市域A型车全方位本构安全系统。这款列车的成功研制,将有力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和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发展,促进区域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引领中国市域(郊)轨道交通行业的新方向,助力智慧城轨和交通强国建设。
与此同时,2025智慧型全自动行车实验平台也在当天揭牌。
据了解,该平台是由中国中车、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和东北交通大学等单位共同打造的一个协同创新平台,是一个集协同创新、国内领先、开放融合、价值增值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也是国内领先的轨道交通产品实验基地,融合了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是首个基于真实车辆和线路的综合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实验基地,致力于服务城市轨道和城际轨道产品的实验。它还是一个开放的服务平台,可以为全自动驾驶技术、列车及相关设备提供实验验证和检测服务,全面提升省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引领行业发展潮流。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和国铁集团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市域(郊)铁路应采取公交化运营模式,设计速度宜为100-160公里/小时;重点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经济发达、客流充足、发展需求强烈的地区建设都市圈市域(郊)铁路。
此次下线的时速160公里的新一代全自动市域A型列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落户成渝经济圈。实际上,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发展核心都市圈市域(郊)铁路。
近年来,四川正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态势。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都将依托多层次交通网络,构建智能融合的多层级枢纽交通网络体系,支撑实现双城互动、同城一体、城乡融合的发展愿景。轨道交通系统的全面升级正是这一系列发展举措的必然路径,区域轨道交通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此次基于5G车车通信的全国首列时速160公里、新一代全自动、市域A型列车在成都下线,以及国内首个智慧型全自动行车实验平台在成都落地,不仅将有力推动成都市轨道交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其构建多层级协同、智能融合、1小时市域的轨道交通网络奠定坚实基础,还标志着“成都造”轨道交通进入了智慧、快速、绿色的行业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