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IPO早知道原创
禾赛科技近期正式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计划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华泰联合证券将担任保荐机构。禾赛科技计划通过此次IPO募集20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智能制造中心建设、激光雷达专用芯片及算法的研发。
禾赛科技成立于2014年,主要从事高分辨率3D激光雷达和激光气体传感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面向广义机器人的激光雷达是其核心产品。广义机器人包括具有无人驾驶功能的汽车,以及其他实现无人打扫、无人运输等功能的服务机器人。
作为一种通过发射激光来测量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精确距离的自动测量设备,激光雷达通过激光器和探测器组成的收发阵列,结合光束扫描,能够实时感知广义机器人所处的环境,获取周围物体的距离和轮廓信息,从而实现避障功能。同时,结合预先采集的高精度地图,激光雷达能够使机器人在环境中达到厘米级别的定位精度,实现自主导航。
目前,禾赛科技的产品已经服务于多家知名公司,包括北美三大汽车制造商中的两家、德国四大汽车制造商之一、美国加州2019年DMV路测里程前15名中过半的自动驾驶公司,以及许多国内领先的自动驾驶公司。其中不乏全球最大的三家移动出行服务公司中的两家、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卡车公司之一和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配送公司之一等知名企业。
基于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禾赛科技还开发了多个适用于不同场景的产品线,如Pandar128、PandarQT、PandarGT、PandarXT和PandarMind等,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和应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禾赛科技在技术和市场上取得的成功吸引了百度和博世等重要客户的投资。百度在2017年9月领投了禾赛科技的B轮融资,而博世则在2019年5月领投了C轮融资。截至IPO前,百度和博世分别持有禾赛科技7.88%和7.65%的股份,百度自动驾驶负责人王云鹏出任董事。
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禾赛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19亿元、1.32亿元和3.48亿元,毛利率分别为74.52%、75.61%和76.21%。2017年净亏损超过2000万元,但在2018年和2019年,扣除非常规损益后的净利润均为正。2020年第三季度,禾赛科技的营收为1.71亿元,同比增长28.54%,创下单季度收入最高纪录,同时,大中华区的收入占比显著提升。
此外,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1月至9月,禾赛科技的研发投入分别为0.29亿元、0.61亿元、1.68亿元和1.63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51.02%、46.54%、48.32%和64.43%。
据Allied Market Research报告,到2026年,全球无人驾驶技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566.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9.47%。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135.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4.5%。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多个无人驾驶项目也在不断取得进展。例如,文远知行在广州的无人驾驶试运营及测试车队已有100台,预计2021年车队规模将达到260台。文远知行获得了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远程测试许可,未来将逐步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
自2019年起,小马智行已在中美市场推出自动驾驶移动出行服务,在北京、广州、美国硅谷等地开展大规模路测。截至目前,小马智行已在全球范围内累计行驶数百万公里,拥有百余辆测试车辆,并与多家顶级整车制造商合作,探索更多可能性,推动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
2019年8月,滴滴将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及相关业务拓展。滴滴已在北京、上海、苏州和美国加州获得自动驾驶公开道路测试牌照,并同步开展大规模路测。滴滴还将加大车路协同和AI技术的投入,推动区域落地,助力当地“新基建”发展,深化与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加速自动驾驶量产进程。
2020年10月,百度在北京全面开放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乘客可免费试乘Apollo GO。未来,百度将逐步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目前,百度已在13个城市部署了300台测试车辆,并与一汽红旗合作完成了中国首条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生产线建设,具备批量生产能力。
可以预见的是,在无人驾驶商业模式的推动下,禾赛科技有望成为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同时,整个激光雷达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