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新能源汽车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后,新能源电动车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随着电气化的推进,智能化的进程也在逐步展开。特斯拉宣布降价,标志着整车利润时代已成过去,软件定义服务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此外,苹果与现代汽车的洽谈、百度的无人驾驶技术整合等消息,预示着2021年将是汽车产业链剧变的关键时期,智能化汽车将成为竞争的新焦点。
当前的智能汽车和车联网是实现无人驾驶的重要条件,因此无人驾驶可以被视为新能源汽车革命的最终战场。SAE International于2014年发布的《标准道路机动车驾驶自动化系统分类与定义》将自动驾驶分为从L0到L5共六个等级。L3级是区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标准。目前,L1和L2级别的汽车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量产,提供了自动刹车、预警等功能。而L3级别的技术也逐渐成熟,能够在特定场景中实现自动驾驶。
无人驾驶汽车主要依赖三个系统:感知系统、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
感知系统:主要包括环境感知、车辆信息感知和高精度地图。环境感知技术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以摄像头为主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如特斯拉;二是以激光雷达为主的方案,如谷歌和百度。激光雷达虽然成本较高,但精度更高,未来有望在低级别无人驾驶中广泛应用。
决策系统:通过车联网、车内辅助和计算平台协同工作。计算平台的核心在于芯片和算法。常用的自动驾驶芯片有Mobileye的EyeQ系列和NVIDIA的Drive系列。国内供应商包括华为、黑芝麻和地平线等。
执行系统:主要负责加速、刹车和转向,由电子制动、电子驱动和电子转向构成。目前,基于人工智能的直接控制方法成为主流。
无人驾驶是多种先进技术的综合体,包括传感器、芯片、人工智能、云计算和5G技术。随着智能汽车和车联网的普及,无人驾驶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报告,到2020年,驾驶辅助和部分自动驾驶车辆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50%;2021年至2025年,高度或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将上市;2026年至2030年,每辆车都将采用无人驾驶或辅助驾驶系统。
目前,无人驾驶已从试验阶段进入实际应用,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0年超过1700亿元。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进步,中国有望成为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相关产业链中的领先企业也已崭露头角,如黑莓、Cree、大族激光、耐世特、欧菲光、中科创达、高德红外、敏实集团、德赛西威和舜宇光学等,它们在传感器、芯片、激光雷达、视觉感知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无人驾驶的风口终于到来。面对巨大的全球市场,一旦无人驾驶普及,将带动无数软硬件相关产业链的发展。然而,无人驾驶领域的竞争依然激烈,技术壁垒和法规限制仍是关键问题。当前,造车产业的竞争已进入生态和技术制约的新阶段,相关产业链正在加速崛起,而全球市场也在期待无人驾驶的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