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无人驾驶”有点酷但也有点“悠远”
作者头像
  • 张静易
  • 2021-02-04 08:44:52 3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和汽车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速度似乎还在不断加快。短短二十年间,汽车已经从奢侈品转变为必需品。当我们享受汽车带来的便利时,一个新的概念逐渐浮现——驾驶辅助。特斯拉等新兴力量推动了这一理念的发展。

当前,许多车企喜欢强调其“自动驾驶”技术达到了何种水平。尽管最近的评测显示,特斯拉、蔚来、小鹏以及一些传统车企的驾驶辅助功能确实具有强大的自主工作能力,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现阶段更适合称为“驾驶辅助系统”。

未来,智能交通系统必然会朝向自动驾驶甚至无人驾驶的方向发展。鉴于此,越来越多的车企和技术公司正在积极研发这一领域。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全国多地设立了智能驾驶开放测试区域。例如,上海的浦东临港、嘉定和奉贤等地都建立了自动驾驶开放测试示范区,这也是我此次探访的目的。

综合考虑“无人驾驶”或“自动驾驶”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所需的政策和基础设施,我最终选择来到上海奉贤区的自动驾驶汽车开放测试示范区,深入了解“中智行”在人工智能和车路协同方面的创新。

“无人驾驶”体验如何?

关于这次体验,我想首先给出结论:“无人驾驶”确实挺有意思的!上车后,工程师没有详细解释技术细节,而是直接开始了体验。从狭窄的园区道路驶入开放道路,全程由电脑自动判断周围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距离,并平稳行驶。

进入开放道路后,“无人驾驶”车辆与传统的驾驶辅助车辆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流畅度和决策执行能力更接近人类驾驶习惯,而不再是简单机械的辅助。此外,你还可以通过指令调整其驾驶模式,使其更加智能。

值得注意的是,当“中智行”的无人驾驶车辆离开路口时,它能准确地驶入设定方向的车道,并自行判断待行区域。车内测试屏幕显示,车辆已提前收集了相关数据,并与测试区域的信息完美匹配,实现了自动识别交通信号灯的功能。

然而,该系统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遇到占道停车的情况时,“无人驾驶”车辆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和判断,最终花了近半分钟才完成变道操作。

“车路协同”才是关键

那么,“自动驾驶”甚至“无人驾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什么?参照国内外对比来看,欧美国家的智能驾驶技术领先一步。如果我们继续专注于单车智能,很难实现追赶甚至超越。因此,基于路政建设的车路协同,无疑是更好的发展方向。

车路协同在多个方面比单车智能更有优势,首先是安全性。车路协同意味着车辆可以获取超视距的感知信息,如信号灯、摄像头等设备通过传感器将道路信息传递给车辆,消除探测死角。

其次,在效率方面,车路协同也有明显优势。借助“路边单元”,不仅可以解决视角盲区问题,还能分担原本需要单车智能完成的交通状况分析任务。也就是说,原本需要车辆自己判断和计算的工作,现在可以通过路边单元预先完成,从而简化车辆的运算需求,提高整体运行效率。这种效率提升不仅体现在后期使用过程中,还包括之前需要大量实景测算和数据采集的工作,现在也能大幅简化。

更重要的是,车路协同在成本方面也具备显著优势。考虑到中国有485万公里的道路和3亿辆车,如果每辆车节省1.5万元成本,那么每公里道路只需投入100万元用于智能化改造。但实际上,“中智行”的测算表明,大规模建设智能道路的成本远低于每公里100万元。因此,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当然,这些设想目前还处于理想状态。尽管从各方面来看,这样的方案非常可行,但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市政建设方面,“改”比“建”更难,如何升级是一大挑战,如何让大多数车型配套使用则是另一难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结语

通过此次“无人驾驶”试乘体验,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中国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快速发展,也看到了包括“中智行”在内的众多企业在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技术上的努力。然而,从基础建设的角度来看,即便是简单的建设也需要多方配合并投入大量测试。因此,“无人驾驶”确实很酷,虽然目前还有一定距离,但值得我们期待。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张静易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有点悠远驾驶无人体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