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在无人机领域几乎是空白一片。直到上世纪50年代,苏联才向中国提供了拉-17无人靶机,然而不久之后,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专家和技术资料,导致中国无人机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决定自主研发无人机。在拉-17的基础上,中国拆解并仿制出了“长空-1”无人靶机。尽管“长空-1”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它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降落方式不够智能,维护成本较高,因此并不适合执行情报侦察任务。
转折点出现在1964年,美国派出BQM-147G“火蜂”无人机进入中国领空进行侦查。这种无人机性能卓越,飞行高度可达18300米,远超当时的中国战斗机。中国军队在初期未能有效拦截“火蜂”,但在经过多次研究和训练后,最终掌握了有效的拦截战术。1964年11月,中国空军首次成功击落了一架“火蜂”无人机,这得益于飞行员的精湛技术和雷达手的精准操作。
随后,中国科研人员从被击落的“火蜂”无人机中获取了宝贵的技术资料,并成功修复了两架BQM-147H型无人机。1970年9月,修复后的无人机进行了试飞,并取得了成功。这一成果为中国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仿制型号最终被命名为“长虹-1”。
1980年代,中国与越南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中国决定利用无人机进行侦查。1985年,空军济南军区无人机部队接到任务,使用“无侦-5”无人机对越南进行侦查。尽管面临设备老化和技术难题,科研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修复了两架无人机,并完成了侦查任务。1986年1月,一架“无侦-5”无人机成功进入越南领空,拍摄了大量清晰的地面照片,为后续行动提供了重要情报。
如今,中国的无人机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跻身世界前列。在2019年的国庆阅兵中,多种先进的无人机亮相,展示了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强大实力。这一切成就离不开早期的探索与努力,尤其是“长空-1”和“无侦-5”等无人机的贡献,它们标志着中国无人机技术的飞跃发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