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与广汽埃安在5月17日宣布了一项战略合作,双方计划从线控底盘、自动驾驶传感器及系统集成等基础层面出发,共同研发一款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无人驾驶新能源车型,并全力推进量产。
财经汽车了解到,滴滴和广汽埃安的合作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双方将共同打造前装量产的全无人驾驶新能源车型;二是滴滴的自动驾驶业务首次与主机厂进行前装维度的合作。然而,滴滴和广汽何时能够推出这款无人驾驶车型,以及是否面向C端市场投放,财经汽车尚未收到滴滴的明确答复。
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独特优势在于其丰富的出行市场数据。自2020年与比亚迪合作推出D1车型以来,滴滴逐步加深了在造车领域的参与程度,甚至传闻滴滴将亲自下场造车。此次与广汽合作,旨在推出全无人驾驶新能源车型,这标志着滴滴在定制车领域再次迈出一步。
然而,由于政策和技术的限制,全无人驾驶汽车的商业化进程仍需较长时间。特别是在较为保守的法律法规环境下,无人驾驶汽车的落地时间表仍不明确。滴滴与广汽联合推出的全无人驾驶车型目前尚未有详细的时间规划。
为什么是广汽埃安?
滴滴自2016年开始涉足自动驾驶领域,2019年将其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为了弥补自身在硬件制造方面的不足,滴滴加强了与主机厂的合作。滴滴与主机厂的合作初期较为简单,主要是购买车辆并进行后装改造,期间主机厂也会提供技术支持。滴滴曾与多家主机厂达成不同程度的自动驾驶合作协议,但均为非前装合作。
滴滴正在寻求更深层次的合作,即与合作伙伴在车辆量产平台上进行改造。滴滴出行CTO兼自动驾驶CEO张博曾表示,滴滴希望与汽车主机厂及产业伙伴共同推动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张博指出,广汽一直是滴滴在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同时,滴滴将继续加大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
实际上,滴滴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倾向于与“关系更近”的主机厂合作,以降低成本。滴滴与广汽的合作不仅基于广汽在整车制造方面的优势,还考虑到广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深厚积累。广汽是国内最早进入无人驾驶研究领域的汽车企业之一,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具备电动汽车(EV)和智能网联汽车(ICV)自主研发实力的企业。2020年,广汽埃安率先量产交付全球首款L3级自动驾驶车型AION LX以及全球首款5G车型AION V,并计划于2022年推出L4级车型。
为自动驾驶商业化铺路
自滴滴自动驾驶业务独立为公司以来,其发展速度显著提升。滴滴内部也将自动驾驶视为业务重点。目前,滴滴自动驾驶已在多个城市获得道路测试资格,团队规模已超过500人,涵盖了感知、预测、规划、控制、高精度地图等关键技术领域。
滴滴的自动驾驶业务正式走向前台是在2020年6月,当时滴滴开始在上海试运营Robotaxi项目。滴滴认为,Robotaxi是其自动驾驶业务的集大成者。随着滴滴、百度等公司的Robotaxi项目逐渐走入公众视野,自动驾驶行业的热度持续上升,包括滴滴在内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纷纷获得融资。
与大多数自动驾驶公司不同,滴滴的一大优势在于其能够利用旗下出行业务积累的海量数据,尤其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收集的数据。滴滴已构建的出行网络也为自动驾驶业务的落地提供了天然的应用场景。
然而,Robotaxi项目目前无法实现商业化,因为它们需要收费试乘且配备安全员。滴滴显然对此不满意,希望通过其他途径提前铺设通往商业化的道路。
2020年11月,滴滴与比亚迪合作推出了定制网约车D1,该车型被视为滴滴过去8年业务的总结和升华。滴滴希望D1能成为其自动驾驶业务的一部分。至于滴滴与广汽合作生产的新能源车型,是否会继续专注于出行市场,或是面向C端市场推出,目前尚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滴滴正在积极构建其自动驾驶商业化的路线图,并通过与不同主机厂的合作,探索实现商业化的多种途径。
政策将是全无人汽车的“拦路虎”
在自动驾驶赛道上,各大公司都在加速前进,滴滴并不是唯一的参与者。目前,自动驾驶市场有两个主要趋势:一是随着Robotaxi应用的逐步深化和扩展,各家公司都在努力攻克量产难关,降低成本;二是随着激光雷达和计算硬件的进步,L2、L3和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界限变得模糊,消费者对更智能的驾驶体验的需求日益增加。
尽管无人化和规模化是自动驾驶业务成熟的关键指标,但法律法规的允许是L3级别以上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的前提条件。滴滴与广汽合作开发的全无人新能源车型能否顺利推向市场,还取决于政策的进一步放宽。此外,责任认定、配套保险等法律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尽管如此,自动驾驶业务的商业化已经呈现出“沿途下蛋”的态势。虽然全无人自动驾驶汽车距离真正商业化仍有距离,但L4级别以下的自动驾驶技术和车型已经逐步实现了商业化。L4级别及以上的高级别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将在特定场景下提供商业化路径。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曾表示,预计到2025年,共享汽车将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辆,新一代车型将能够搭载滴滴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模块。到2030年,滴滴希望去掉驾驶舱,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
这或许是滴滴规划的自动驾驶蓝图中实现真正意义上无人驾驶的时间表。在此之前,与主机厂达成前装无人新能源车型的合作框架,只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