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进步,它已经从概念阶段走向实际应用,即将进入商用化的“下半场”。
无人驾驶技术作为汽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者,涵盖研发、制造、测试和商业运营等多个方面,是衡量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
当前,无人驾驶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例如,滴滴自动驾驶发布了全球首个连续5小时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驾驶视频;百度Apollo与ARCFOX极狐合作推出了Apollo Moon无人驾驶共享汽车;小米发布了与自动驾驶相关的招聘信息;曹操出行计划下半年测试无人驾驶网约车等。这表明无人驾驶技术正在逐步实现产品化和商业化。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指出,特别是L4级和L5级的无人驾驶技术,将会对传统司机行业产生巨大冲击。
无人驾驶技术正逐步应用于多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首先,无人驾驶技术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北京市已为15家企业的99辆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发放了602套测试牌照,并开放了227条总计762.52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道路。目前已有超过3500公里的实际路网里程,70多家主体获得了700多张测试牌照。这些政策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无人驾驶技术在经济效益上也有明显优势。以Apollo Moon为例,如果一辆无人车每月收入2万元,在五年内除去48万元的成本后,可盈利72万元。相比之下,传统网约车在同样条件下,需要考虑司机成本,五年内的净利润仅为39万元。
许海东认为,出租车和网约车的主要成本来源于司机。如果能够减少司机数量或使用无人驾驶技术替代,整个行业的运营成本将大幅下降。小马智行的彭军也提到,目前网约车中的司机成本约占总成本的70%。然而,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这使得无人驾驶在成本控制上更具优势。
除了经济效益外,无人驾驶技术的安全性能也在不断提升。Apollo Moon配备了46项安全保障措施,包括车辆底盘、计算单元和传感器的冗余设计,以及设备自检和传感器自清洁等功能。
尽管无人驾驶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无人驾驶车辆在进入不熟悉的社区或村庄时如何应对未知情况,以及在高峰时段如何处理拥堵问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改进和政策支持。
虽然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对司机行业产生了冲击,但短期内并不会完全取代人类司机。许海东认为,高端服务和个性化定制服务等领域仍然需要人类司机的参与。此外,公交车、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和校车等特殊用途的车辆,目前也无法完全依赖无人驾驶技术。
此外,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还将带动相关后市场服务的发展,如自动化洗车和自助充电等。这意味着无人驾驶技术不仅会改变运输行业,还会催生新的服务模式。
综上所述,无人驾驶技术正逐步进入商用阶段,对传统司机行业带来了冲击,但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机遇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