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我国在无人驾驶方面的发展曾经走在世界行列
作者头像
  • 法兰克福
  • 2021-07-05 13:12:01 6

近日,第34届世界电动车大会(EVS34)在南京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作为世界电动汽车协会和亚太电动汽车协会的创始人及现任主席,出席了此次盛会。陈清泉在接受中国科技新闻网的采访时,分享了他对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技术路径的看法。

陈清泉指出,中国在智能汽车和无人驾驶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车路协同方面更是领先全球。他认为,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应逐步推广这些技术。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径,陈清泉肯定了中国优先发展纯电动汽车的正确性,认为纯电动汽车在推动碳中和方面更具优势,并澄清了外界对燃料电池和储能电池关系的误解。

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都采用电动机作为动力源,但它们的动力供应方式不同。纯电动汽车通过蓄电池储存电能,而燃料电池则是通过氢能转化为电能。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较高,适合长途重载运输,但其功率密度较低,启动时可能需要电池辅助。此外,目前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高于电池系统,因此二者应互补使用,短途小型汽车更适合纯电动汽车,而长途重载车辆则更适合燃料电池汽车。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就显著。据统计,截至2021年5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接近全球总量的一半。今年前五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2倍,渗透率达到8.7%。

陈清泉表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发挥电动汽车的潜力。例如,未来的电动汽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还将与其他设备互联互通,实现更多功能。同时,他强调了无人驾驶的安全性和必要性,认为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推进,并指出信息安全已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自动驾驶发展的政策,设立了多个自动驾驶示范区,并推动相关技术的商业化进程。陈清泉认为,中国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发展理念和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特别是在数字化、5G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芯片技术方面,陈清泉认为中国有能力自主研发汽车芯片。他以国内公司赛晶科技为例,指出该公司在抗干扰性等方面已超越国际巨头。赛晶科技的产品包括ST模块、ED模块、EV模块和自研IGBT芯片等,其中IGBT芯片在性能和可靠性上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最后,陈清泉强调,储能电池和燃料电池并非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短途小型汽车更适合使用储能电池,因为它们具有更强的动力性能;而大卡车和大型公交车则更适合使用燃料电池,因为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可以满足更长距离的需求。预计到2050年,燃料电池系统的技术将更加成熟,成本也将大幅下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未来交通需求。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法兰克福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工程院清泉院士行列驾驶无人面的曾经我国发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