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晚,以“激荡·智能驾驶”为主题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浦江夜话活动在上海徐汇滨江西岸智塔45楼AI Window成功举办。
上海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并与众多上下游企业紧密相连,涵盖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5G等多个核心领域。当前,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全球创新热点,智能驾驶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智能时代的汽车应该如何设计?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上海又该如何发挥引领作用?这些问题尽管尖锐却无法回避。在本次浦江夜话活动中,来自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家们深入探讨了未来自动驾驶规模化应用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07年图灵奖得主、国际嵌入式研发中心Verimag实验室创始人约瑟夫·斯发基斯在浦江夜话“引领演讲”中表示,建立自主交通系统将大幅缩短机器与人类智能间的距离。他认为,尽管自动驾驶和自主系统尚未完善,但多年来人们对自动驾驶的前景一直保持乐观态度,因此对自动驾驶汽车仍存在不少误解。
“有人认为自动驾驶汽车是安全的,因为它们已经行驶了数十亿英里。然而,要建立可靠的自主系统,不仅需要智能的驾驶主体,还需要构建复杂的系统工程。”斯发基斯说道。
尽管许多人对L5级别的自动驾驶充满期待,但几乎所有与会专家都认为,L5级自动驾驶的大规模普及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斑马智行联席CEO张春晖指出,目前低速物流等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正在快速落地,一旦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将显著推动零部件、传感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他同时表示,当前大多数所谓的“自动驾驶”技术仍停留在L1至L2级别,少数较为先进的公司能够达到L4级别,但L5级别的自动驾驶依然遥不可及。
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承认,公司现阶段的自动驾驶研发目标是接近L3级别。华为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首席架构师苏箐则认为,L5级别的自动驾驶根本无法实现,因为其定义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全天候覆盖所有场景”,而目前无论是人类驾驶员还是机器都无法达到这一标准。
2019年,《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发布,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了道路测试。据统计,截至目前,上海已有超过280条测试道路,总长度达560公里。四个重点测试区域中,嘉定主要针对乘用车,临港地区主要针对商用车,奉贤侧重于停车场景,张江则以5G融合测试环境为主。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建明介绍,上海已向28家从事自动驾驶测试的企业颁发了共计184张测试牌照,这些车辆一直在开放道路上进行测试,累计测试里程已达190万公里。此外,上海还在洋山港推广智能重卡的商业化示范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智能网联道路和环境的搭建至关重要,目前上海的所有测试道路均实现了5G信号和高精度地图的全面覆盖。”
不过,他也提到了自动驾驶面临的挑战。技术层面,自动驾驶仍在不断迭代升级,但尚未完全成熟,软件系统的稳定性仍有待提高。此外,相关标准体系尚未完善,包括产品准入、安全评估、测试认证等环节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企业界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小鹏汽车副总裁、互联网中心负责人纪宇表示,数据对于自动驾驶至关重要。据透露,截至今年5月底,该公司已积累了超过500万公里的自动导航辅助驾驶行驶里程,但要实现L5级别的自动驾驶,首先必须解决人车混流的问题,而这被认为是最大的挑战之一。
此外,各家企业实现自动驾驶的技术路径也各不相同。例如,百度和文远知行采用了5G云代驾解决方案,而AutoX等公司则推出了V2X车路协同方案。无论选择哪条道路,实现自动驾驶的目标都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