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与自动驾驶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各大车企及相关企业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研发。消费者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如今很多新车上配备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正在变得越来越先进。
特斯拉、小鹏等车企,以及百度Apollo、华为、Waymo等专注于提供自动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企业,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可用的系统。不过,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驾驶员或车内“安全员”仍然必须坐在驾驶座上,时刻留意路况。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关于是否还需要驾驶员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支持者认为自动驾驶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现有的某些法律法规已经成为技术发展的阻碍;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当前的技术还不足以实现完全无人驾驶。
最近,北京市对此给出了自己的回应。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向百度Apollo和小马智行颁发了首批“乘用车无人化示范应用道路测试”通知书,这意味着这两家公司将在北京市为公众提供真正的无人驾驶服务。北京也因此成为全球首个开展无人驾驶出行服务的超大型城市。
尽管如此,这些无人驾驶车辆仍需配备一名位于副驾驶的安全员。然而,安全员位置的改变,对于整个自动驾驶行业而言,实际上是一次重要的转变。
与新能源汽车相比,自动驾驶虽然没有获得同样的公众关注,但其发展速度并不逊色。例如,百度Apollo旗下的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行业务在去年第四季度提供了21.3万次出行服务,并在北京、长沙、广州等多个城市进行了超过2700万公里的测试。可以说,自动驾驶正处于“厚积薄发”的阶段。
然而,要实现真正的突破,自动驾驶还面临着两个主要挑战:一是相对保守的法律法规,二是公众的信任问题。尽管北京的新政策对自动驾驶行业来说是一个积极进展,但在法规方面,我们仍需进一步放宽限制。此外,公众的信任也需要时间来积累。
商业化方面,尽管百度Apollo和特斯拉都在推进Robotaxi项目,但成本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即使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一辆无人驾驶车辆的成本仍然非常高,这使得Robotaxi的运营成本远高于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
总的来说,自动驾驶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正如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各种扶持政策一样,自动驾驶同样需要政府的助力。北京市对无人驾驶的开放态度可能会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注: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