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和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发布了《成都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旨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流程是怎样的?距离真正的无人驾驶还有多远?记者前往成都“未来汽车城”,探访了这一新兴技术的应用现状。
在城市道路环境中,一辆汽车正在行驶。与传统汽车不同的是,这辆车的车顶装有激光雷达和摄像头,而方向盘上却没有司机的操作。这里是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四川试验基地的封闭测试场,该基地是工信部批准的第八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基地,也是国内唯一的国际合作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基地致力于打造技术引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产业融合平台和开放合作平台,旨在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共同建设未来汽车、未来生活和未来城市的融合发展。
记者乘坐测试车辆,跟随车辆驶向基地封闭测试场。安全员张方昊坐在驾驶室,手放在方向盘下方,但并未触碰方向盘。“现在车辆已进入自动驾驶模式,作为安全员,我不需要操作车辆,但在紧急情况下随时准备好接管车辆。”
据了解,城市道路场景包含双向六车道、双向四车道、双向两车道和单行道等,配备了C-V2X智能网联设备、智能信号控制系统、智慧灯杆、激光雷达、微波雷达和高清监控等设施。
在城市道路场景中,红绿灯、斑马线和随时出现的车辆及行人都非常重要。记者发现,当道路上有其他车辆时,测试车上的显示屏会实时显示探测到的内容,并自动采取刹车、避让等措施。“不同的道路场景提供了不同的测试环境,使车辆能够全面测试各种条件。”张方昊解释道。
测试车辆内部屏幕显示实时路况。例如,在外周路场景中,利用高速环道沿线外围道路构建外圈层测试路线,模拟国道和省道等测试环境,支持道路异常预警、行人和动物横穿马路预警、积水路面通行、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车辆耐久性测试、车队跟驰/编队行驶等测试。特殊环境模拟测试区设有模拟雨雾设施,通过模拟雨、雾、湿滑路面等特殊环境,满足多种摩擦系数的测试需求,为车辆提供复杂的道路测试环境。
随后,记者来到基地总控室。总控室有三块大屏幕,分别展示基地情况、基于真实测试的虚拟重建场景和测试场内的实时监控等。“这些都是测试场的实时状况。”总控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屏幕上显示的这辆测试车辆监测到十字路口有车辆,就会提示避免碰撞。我们可以通过后台监控整个测试场的情况。”
据基地运营方成都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曾邦余介绍,基地占地面积约1310亩,测试道路总长18公里,包括城市道路、高速环路、动态广场、特殊环境模拟测试区、自动泊车测试区、连续弯道测试区、多功能测试道路、外周路和乡村路等九大功能区以及虚拟仿真与数字孪生测试、汽车智能化测试评价、V2X网联化测试、信息安全测试评价、整车与驾驶员在环测试五大实验室。
“基地具有266个测试实地物理场景和上万个虚拟场景,还拥有国内独一无二的真实隧道等复杂场景。”曾邦余表示,基地采用了国内外最先进软硬件设备,包括汽车智能化、高精度三维地图、智能感知、网联通讯、仿真测试等,是国内唯一实现试验基地全域数字网联化、测试过程全自动化、研发-仿真-测试-认证一体化的试验基地。
下一步,成都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聚焦“智能网联+”打造“1+4+X”体系,即1个智能网联产业区域品牌、4大产业平台(技术引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产业融合平台、对外开放平台)和X个全域车联网场景赋能。
通过四大产业平台,公司将攻克智能汽车的关键共性技术、安全技术、测试评价技术和示范运行验证,形成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技术标准。建立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测试体系,为智能网联汽车的量产奠定基础,助力龙泉驿区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集聚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培育数据增值、售后服务、金融保险、共享出行(物流)等新业态,推进产业链的垂直融合和跨界融合,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还将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围绕相关领域进行技术创新与应用,实现技术互补、标准互认。
“我们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的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领域的运营商和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领域的融合,不断推动成都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曾邦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