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汽车圈中,最艰难的领域无疑是无人驾驶和氢能的发展。
尽管这两项技术备受期待,但实际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巨额的资金投入与市场困境的双重压力,使不少企业陷入生存危机。
从2005年起步至2015年,无人驾驶技术经历了从L0到L1的发展阶段,随后在2015年至2020年间迎来L2级别的快速发展。这一级别的车辆能够实现部分自动化功能,如变道辅助和自动泊车等。
近年来,随着特斯拉销量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关注自动驾驶技术。数据显示,2022年L2级别的智能驾驶渗透率已经超过3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59.9%。然而,目前大部分车辆的智能驾驶水平仅停留在L2.5或L2+,离L3、L4级别的自动驾驶仍有很长的距离。
许多专注于高级别自动驾驶的企业陷入了困境。例如,自动驾驶卡车货运公司Embark在2023年宣布倒闭,此前该公司曾风光一时,但因长时间未能实现技术突破,最终宣告破产。图森未来也经历了类似的困境,市值大幅缩水,高管离职潮频现。
氢能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一环,在中国的发展备受重视。燃料电池车是氢能应用的主要形式,也是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场景。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氢能全产业链的发展。
然而,氢能产业的发展并不顺利。头部企业国鸿氢能虽然在市场份额上名列前茅,但在财务状况上却表现不佳。2020年至2022年,国鸿氢能连续亏损,三年累计亏损额达11.91亿元。同样,亿华通也面临着持续亏损的局面。
尽管氢能市场在某些方面有所起色,例如在北京冬奥会期间,超过1000辆氢能源汽车投入使用,显示了氢能汽车的潜力,但总体而言,距离大规模应用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根据预测,到2030年,当氢能系统产能达到百万台时,成本有望大幅下降,从而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
无人驾驶和氢能的发展都面临诸多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技术突破、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此外,还需培育更多的终端应用场景,降低全产业链成本,以推动这两个领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