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新浪潮,众多汽车制造商在L3级别的自动驾驶车型上展开激烈的竞争。随着技术体系、解决方案的不断成熟,传感器如激光雷达的性能显著提升,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逐渐完善,业界普遍认为,从L3向L5级别的全自动驾驶迈进已渐行渐近。
自动驾驶的巨大潜力激发了市场和产业的强烈兴趣。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汽车行业和相关设备领域,就连出行服务市场也对无人驾驶的未来充满期待。据出行服务行业的专业人士估算,若无人驾驶彻底取代现有网约车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惊人的6万亿美元。
过去五年间,自动驾驶领域竞争激烈,参与者的数量显著增加,部分企业已展现出领跑之势,而其他企业则致力于拉开差距。尽管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正步入黄金期,受到前所未有的市场青睐,预计到2035年,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中将有超过一半实现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汽车及相关设备的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5000亿美元。
国内,围绕自动驾驶的资本注入、期待与宣传日益增多,多家企业如北科天绘、商汤、地平线、景驰、四维图新等正在自主研发自动驾驶核心技术,涵盖激光雷达、摄像头、处理器、软件和地图/定位服务等多个方面。2012年至2017年间,中国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总额接近70亿美元,与同期美国初创企业所获投资额相当。
未来,自动驾驶的普及将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包括减少90%以上的交通事故,提供更安全、流畅的行车环境,使残障人士等无法或不便驾驶的人群也能享受自主出行的便利。此外,自动驾驶将重塑汽车概念,引发出行服务市场的巨大变革。
以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为代表的出行服务市场,自2015年起便积极投入无人驾驶技术的探索。电商巨头亚马逊也加入这一赛道。有人预测,若Robotaxi完全取代现有网约车服务,市场规模可达6万亿美元。
展望未来,无人驾驶的实现面临两大挑战:成本控制与安全可靠性。当前,自动驾驶系统成本高昂,长期制约其商业化进程。自1984年DARPA开始自动驾驶技术研究以来,高昂的研发投入未能有效推进技术走向市场。至今,L3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才初具规模。对于更高级别的“真无人驾驶汽车”,仅27%的受访专家认为成本问题能在2025年前得到解决,实现规模化生产。
为了克服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难题,激光雷达作为高阶自动驾驶的核心传感器之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光雷达通过发射并接收高频激光,获取探测范围内精确的位置点信息,构建三维模型,从而提供目标区域内的距离、形状、移动速度等详细信息。相较于视觉感知依赖颜色识别的逻辑,激光雷达的感知精度更高。
C-Fans-256是一款由北科天绘推出的全球首颗256线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具备0.1°x0.1°的高分辨率,能够在200米范围内准确捕捉行人和车辆,实现大范围远距离区域监控。其运动相机级的超高帧频赋予了强大的异常事件捕捉能力,即使在极端情况下,如高速急刹或“鬼探头”现象,也能从容应对。8比特的灰度分辨力使其在全天候条件下都能清晰识别车道线。
C-Fans-256的低功耗设计和ISO16750标准下的各项测试通过证明,其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都能稳定工作。此外,作为唯一获得“本安”认证的LiDAR产品,C-Fans-256不仅适用于常规道路行车,甚至在煤矿等危险环境中也能安全运行。性能参数的优化使得激光雷达的成本大幅下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提供了关键支撑。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北科天绘C-Fans-256等高性能、符合车规且成本低廉的激光雷达产品将成为推动无人驾驶普及的重要力量。它们不仅加速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商业化进程,还为每个人提供了更多自由,让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