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技界热议的话题聚焦在鸿蒙系统上,华为的这一举动引发了华为概念股的股价上涨。在信息技术领域,操作系统一直是国人心中的技术短板。早在1999年,科技部长徐冠华便指出“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其中“魂”即指操作系统。
历经二十年的变迁,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中国的操作系统问题仍未解决。华为在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后,正式发布了鸿蒙HarmonyOS 2,承载着国人对国产操作系统的厚望。
鸿蒙能否实现规模和影响力的增长,关键在于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操作系统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应用生态支持,如微软的Windows和谷歌的安卓系统,它们的成功归功于庞大的开发者群体和持续的应用更新。
一位上市公司的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鸿蒙最大的机遇在于未来的生态系统建设,包括用户体验的提升和用户粘性的增强,这些因素将共同促进鸿蒙的成长。
目前,鸿蒙采取了兼容安卓应用的策略,这是权宜之计。华为的目标是建立独立的生态系统。华为已拥有约67万开发者,计划在今年吸引120万开发者加入鸿蒙生态,至2023年达到1000万开发者规模。
生态建设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支持。华为计划今年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数量至少达到3亿台,其中包括1亿台第三方合作伙伴的终端设备,涵盖平板、手表、智慧屏、音箱以及各类家电等硬件产品。
华为的野心不仅限于智能手机领域,而是试图通过统一的系统和生态融合,实现物联网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对标谷歌的Fuchsia OS。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鸿蒙统一操作系统的可行性受到质疑,尤其是在全球销售的百亿物联网设备中,安全脆弱性问题难以忽视。商业上,华为的竞争对手对此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在手机领域,华为与国产厂商之间的竞争激烈。
鸿蒙的战略和愿景超越了手机领域,触及消费互联网的各个细分市场,这将影响到其他厂商的市场空间。在智能家居行业,如小米等厂商已建立起强大的物联网生态系统,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让其放弃多年耕耘的IoT平台转向竞争对手是一个挑战。
华为已将鸿蒙核心基础框架管理交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下的委员会全权管理,旨在增强外界对鸿蒙中立性的信心。但建立真正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华为还需付出更多努力,包括操作系统在生态层面的中立、开放和公有化,以及建立鸿蒙的独特优势,以吸引更多上下游合作伙伴。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鸿蒙的潜力不容忽视。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政策鼓励了行业的发展。鸿蒙有望成为工业互联网底层设备的通用系统,为工业控制设备和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促进智能设备间的互联互通。
然而,工业互联网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工业设备间的标准化难度更大,实现互联互通的挑战更为复杂。5G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仍面临网络延迟、稳定性等问题,同时数据安全性问题也阻碍了企业上云的动力。
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加快技术创新,拓展融合创新应用,完善产业生态布局。鸿蒙的未来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