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镜重圆”,这则流传千年的成语故事,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团圆的向往,也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然而,从字面上理解,破碎的镜片是否能够真正无缝对接,重获新生?这个问题似乎只能在传说中寻找答案。直到近日,《科学》杂志的一篇来自浙江大学的研究报告揭示了一个可能颠覆我们认知的奇迹。
唐睿康教授与刘昭明研究员的合作成果,揭示了一种全新的材料融合技术——通过调节无定形碳酸钙颗粒内部结构水含量和施加外部压力,实现了无定形碳酸钙颗粒的融合。这一创新策略不仅突破了传统烧结工艺的局限,更为无机块体材料的制备开辟了崭新路径,为材料科学领域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材料本身的结构特性,促进物质间的有效传质,从而实现材料的高效融合。相较于传统烧结工艺,这种方法不仅简化了制备过程,降低了能耗,还极大地提升了材料性能。新合成的碳酸钙块状材料展现出卓越的光学透过性和机械性能,其硬度达到了2.739GPa,弹性模量更是高达49.672GPa,这些指标均显著优于市面上多数的水泥基体材料,甚至与方解石单晶相媲美。
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无需依赖高温环境,使得材料的制备过程更加便捷、环保。随着未来对压力控制技术的进一步优化,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有望在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评审专家高度评价了这一研究的创新性及其对材料科学领域的深远影响,认为它对于设计新型陶瓷及陶瓷/有机复合材料具有引领作用,对提升材料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应对热敏感材料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破镜重圆”的故事,从古代的民间智慧到现代科技的奇迹,见证了人类对美好与和谐不懈追求的精神。浙江大学的研究成果,如同一把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展示了科技如何以创新的力量,将传说变为现实,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不仅是材料科学领域的一大突破,更是对全人类智慧的致敬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