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瓢虫学习如何“翻跟斗”!仿生无人机再现新进展
作者头像
  • 魏来飞机
  • 2021-07-29 00:00:00 3080

新型无人机:昆虫式自我修复技术的创新应用

新闻亮点: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IEEE机器人学与自动化杂志》上发布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模仿瓢虫鞘翅(elytra)的新型无人机设计,实现了在倒置或翻转状态下自我恢复的能力。

原理与设计

研究人员设计了类似于微型飞行器(MAVs)的装置,巧妙地集成执行器,赋予无人机独特的自我修复功能。通过模仿瓢虫的鞘翅机制,该无人机能在遭遇倒置或翻转时,借助人造鞘翅自动恢复平衡,避免了因意外坠落导致的损坏,减少了飞行事故,同时有效节省了飞行能量消耗。

技术创新与应用

  • 人工鞘翅的适应性:实验显示,不同长度和弧度的人造鞘翅与固定翼无人机配合,能显著提升自我修复性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造鞘翅的长度对无人机的自动恢复至关重要。
  • 多环境适应性:研究团队通过模拟不同倾斜地面和复杂地形(如人行道、岩石、草地等)的飞行测试,证明了配备长鞘翅的无人机在几乎所有环境下的自我修复能力高达100%,除了草地和细沙。

能源效率与未来展望

研究还揭示了鞘翅在飞行过程中通过产生升力抵消自重,有效降低了飞行器的能量消耗。未来,研究人员计划进一步优化人造鞘翅的设计细节,以提升无人机在复杂地形上的自我修复能力,并探索更多仿生设计灵感,如折叠鞘翅以适应不同飞行需求。

创新启示

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昆虫生物智能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潜力,也为未来的无人机设计开辟了新路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仿生无人机有望在搜索救援、环境监测、农业作业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效率提升。

总结:瑞士的研究团队通过巧妙地将昆虫的自我修复机制应用于无人机设计中,不仅提升了无人机的生存能力和能源效率,也为仿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仿生无人机解决方案涌现,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加智能、高效、灵活的空中伙伴。

    本文来源:智东西
责任编辑: : 魏来飞机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无人机瓢虫跟斗仿生再现进展如何学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