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智慧健身设施的建设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智慧健身市场现状、公共智慧健身房的潜力,以及如何在政策驱动下打破行业困局,展望智慧健身的未来。
近年来,中国健身行业规模持续增长,预计至2023年将突破5000亿元大关。智慧健身作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市场前景广阔。通过集成光敏、声敏、压敏等传感器技术,智慧健身系统能够追踪用户运动信息,利用算法分析数据,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与健康管理建议,有效助力用户体态优化与健康维护。
智慧健身市场主要分为线上健身平台、智能健身硬件、以及融合硬件与内容服务的综合型产品三大领域。线上平台如Peloton、咕咚、Keep等提供视频流媒体健身课程,支持智能硬件接入,但面临内容同质化、用户付费意愿低等挑战。智能健身硬件如智能健身镜、动感单车等虽能提升用户体验,但成本较高,且缺乏专业指导。硬件+内容型产品结合了软件服务与硬件设备,如Mirror、FITURE等,通过提供实时AI运动指导与创新健身服务,满足用户多元需求。
疫情之后,居家健身热度下降,智能硬件市场遇冷,公共智慧健身房成为新的增长点。自2017年起,我国公共健身房建设从室内转向室外,逐步融入智能元素。以温州百姓健身房模式为起点,浙江省复制推广,建成大量室外智能健身房。深圳作为典型代表,以室外智能健身设施为基础,构建全民健身数据平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哈尔滨、贵阳、安徽、四川、河南、福建、山东等地也相继引入智能健身项目,政策推动下,5000个智能健身场所的建设将为市场打开广阔空间。
公共智能健身设施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健身便利性,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以FITURE魔镜为例,其硬件售价与会员费用构成主要收入来源,但硬件毛利率较低,内容服务拓展有限。相比之下,专门面向政府采购的室外路径器材,其毛利率高达50%以上,为公共智能健身市场提供了稳定的盈利模式。通过铺设硬件设施,市场有望实现规模扩张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面对市场培育不成熟、用户层次局限等问题,政策驱动下的公共智能健身空间建设将促进全民健身意识提升与习惯养成,缩小不同人群在智能健身设备使用上的差距。随着健身习惯与操作习惯的普遍培养,市场将呈现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趋势。技术优势将促使线上与线下运动生态的融合,增强社交互动,为用户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健身体验。
在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智慧健身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用户参与度与满意度,智慧健身市场有望实现持续增长,为国民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