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学教育与科研领域,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的频繁使用,是基于其基因序列与人类的相似性、个体间的一致性以及培养成本相对低廉等多方面考虑。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小白鼠在科研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尤其是在无源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上展现出了新的可能性。
据观察,每年用于教学和科研的小白鼠数量庞大,单是在高校内,仅教学用途的消耗量便在数百至数千只之间,而科研课题使用的数量则更为可观。以科创板上市企业药康生物为例,其每年的实验室小白鼠出货量达到约200万只,这还只是部分数据。综合国际国内情况,估计全球每年使用的小白鼠数量超过6000万只。
市面上普通的小白鼠售价约为十几元一只,但用于科研的小白鼠往往需要特定品种,如“C57BL/6”、“BALB/c”等,其采购单价可达50元左右;而某些高端品种,如“JAX小鼠”,单价则高达4500-6000元/只。此外,科研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试剂来维持小白鼠的生活,使得整体成本远超小白鼠本身的价格。
随着技术进步,RFID无源标签开始在小白鼠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RFID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对小白鼠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个体识别、健康监测等。通过植入体内或佩戴RFID标签,科研人员能够实时获取小白鼠的生理数据,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尤其在价格下降和技术成熟的驱动下,RFID温度传感器标签在小白鼠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市场研究显示,中国实验小白鼠市场规模正以34.7%的复合年增长率迅速增长。RFID无源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科研效率,也为生物制药行业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随着AIoT星图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国RFID无源物联网产业白皮书》的发布,更多关于RFID技术在动物管理领域的应用案例将被分享,这将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促进相关技术在科研、医疗等领域的深入应用。
小白鼠作为生物科研的重要工具,其应用范围的扩展与RFID技术的结合,预示着科研管理和生物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关注《2023中国RFID无源物联网产业白皮书》及相关生态报告,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新动态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