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人形机器人,故事才刚刚开始
作者头像
  • 前海柔云
  • 2023-10-20 16:03:00 3126

人形机器人:从科技奇迹到商业挑战

引言:科技的飞跃与市场的期待

自1972年首台全尺寸人形智能机器人WABOT-1问世以来,科技界对人形机器人的研究热情持续升温。从那时起,波士顿动力、本田等公司投入巨资与人力,不断推进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迭代升级,使之从“能动”走向“稳定行走”,并逐步承担起执行简单任务的角色,展现出日益增强的智能特性。

当代趋势:AI与资本的共同驱动

步入2023年,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大模型和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的应用,人形机器人作为AI领域的前沿探索,吸引了科技巨头、资本市场等各方的广泛关注。特斯拉、小米等科技企业纷纷加入人形机器人赛道,传统四足机器人企业也积极转型,向双足机器人领域拓展。马斯克、英伟达CEO黄仁勋等业界领袖的表态,预示着人形机器人即将迎来“iPhone时刻”,推动其在二级市场股价飙升。

实际挑战:从概念到应用的鸿沟

尽管市场对人形机器人寄予厚望,但普通投资者对其仍存有模糊的认知。为了全面揭示这一产业的真实面貌,博时、南方、诺安、易方达等多家基金公司,通过蚂蚁财富《一起调研吧》栏目的直播活动,系统地介绍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全貌,并科普了相关知识。

产业现状:技术与市场的交织

在直播中,一台名为“熊猫机器人”的设备展示了其执行简单任务的能力。它能够理解指令,如“给我拿杯可乐”,并据此完成一系列操作,包括打开冰箱、取出饮料、返回原地。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流程,包括基于语言模型的任务分解、传感器定位、肢体控制等多个环节。随着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形机器人在理解和执行任务方面的能力显著增强。

商业模式的挑战:成本、效率与应用场景

尽管技术进步显著,人形机器人仍面临成本高、效率低、应用场景有限等挑战。高昂的研发成本和高昂的价格限制了其市场普及率。同时,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效率远低于人类,且受限于复杂场景的移动能力,难以替代人类工作。成曦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尚处于早期阶段,大规模商业化变现还需时日。

技术突破的关键:AI、硬件与鲁棒性

解决上述挑战的关键在于AI、硬件与鲁棒性的提升。大模型的应用提升了机器人理解外部环境和执行命令的能力,但实现从理解到行动的无缝对接,还需结合其他AI技术与软件。硬件方面,复杂的设计与集成要求高精度的软硬件协同。此外,如何使机器人在各种复杂环境中稳定运行,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落地,是当前亟需攻克的难题。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依然充满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成本的降低,以及应用场景的拓展,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工厂、商业乃至家庭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投资人在面对这一新兴领域时,应保持耐心,关注长期发展,并深入理解其中的挑战与机遇。

结论:科技之光,仍在探索

人形机器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科技的探索之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正如阿兰·图灵所言,“目光所及之处,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与期待。

    本文来源:雷锋网
责任编辑: : 前海柔云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风口人形机器人刚刚开始故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