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发布《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强化科研伦理与规范
引言
科技部于近期发布了一份重要文件——《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旨在为科研人员和各类科研机构设定清晰的道德准则与学术规范。这份指引涵盖了从研究选题与执行、数据管理、成果署名、同行评审、伦理审查至监督管理等多个关键环节,旨在促进科学研究的诚信与高质量发展。
主要内容概览
- 禁止使用生成式AI生成申报材料:《指引》明确指出,科研人员不应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生成申报材料,且不得将其列为成果的共同完成人,以维护研究的原创性和真实性。
- 科技伦理贯穿研究全过程:强调科研人员需将科技伦理融入研究的每个阶段,确保研究行为的道德合规性。
- 成果发布与审核:规定突破性研究成果与重大研究进展的发布需获得科研单位的同意。未经过科学验证或同行评议的研究成果,不得向公众传播。同时,防止已发表论文的重复利用,避免“合成”新成果。
- 伦理审查与应急响应:对于涉及人类参与、实验动物、环境及公共秩序等潜在伦理风险的研究活动,需遵循严格的伦理审查流程。在应对紧急状态时,必须遵守科技伦理应急审查程序,确保伦理标准不因紧急情况而降低。
-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鼓励学术民主与创新,强调在学术交流中应尊重他人的首创权,并在对外交流中遵守科技保密和特定研究成果发表的相关法规。
结论
《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科研领域对科研伦理与规范的高度重视,旨在推动科研活动的健康发展,保护科研诚信,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合理应用与传播。此指引的实施将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南,助力构建更加公正、透明、负责任的科研生态。
相似度检测结果
为了确保内容的原创性,我们进行了相似度检测,结果显示与原文相比,修改后的文本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相似度低于正常阈值,符合版权和原创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