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宣布启动智能网联汽车试点项目
近日,工业与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通知,旨在有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与上路通行试点。此次试点计划在7个城市进行,覆盖乘用车、客车及货车三大类车型,共计选定9个联合体参与。
试点进程分阶段推进,聚焦产品准入与上路
试点实施分为五个阶段:申报、产品准入、上路通行、暂停与退出及评估调整。目前,第一阶段的申报工作已完成。接下来的重点在于产品准入与上路通行的执行。在产品准入阶段,汽车制造商需通过测试与安全评估,并满足道路机动车辆强制性检验标准,向工业与信息化部提交准入申请,获得最终审批。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持续催化,加速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近期动作频繁,推动产业快速前进。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城市已启动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总投资近100亿。此外,工信部宣布规划1亿个11位公众移动通信网号码,以支持车联网业务的高质量发展,响应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
政策驱动下的智能网联汽车建设
政策引导下,全国已建立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及16个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累计达29,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6,800多张,测试总里程超过8,800万公里。
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价值
在政策、市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展现出显著的发展潜力。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报告,在中性预期情况下,预计至2025年、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分别为7,295亿元、25,825亿元。其中,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贡献主要产值增量,涉及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云控平台及基础支撑等多个领域。
细分领域的产业贡献
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值增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汽车智能驾驶硬件及软件、智能座舱硬件及软件、车载应用软件、车载通信单元、整车终端产品及创新应用服务。预计到2025年/203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值增量将达到6,451亿/20,266亿元。
基础设施与基础支撑的价值
智能化基础设施包括路侧通信单元、路侧计算单元、路侧感知设备(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及交通管理设施等。基础支撑领域则集中在车联网蜂窝网络、高精度地图与组合定位、车联网信息安全等方面,这些领域均处于起步阶段,但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稳定增长。
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展望
随着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智能网联汽车与其他实体产业的融合正成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将深度融入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体系,预计将显著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