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无接触经济”的新需求,其中,无人配送技术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上展现出巨大潜力。在疫情的影响下,无人配送系统得以承担起部分人工配送工作,有效解决了配送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疫情逐渐平息,自动驾驶末端配送技术的实施路径日渐清晰,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随着国内物流行业的成熟发展,末端配送的支持成为提升物流效率与服务质量的关键。当前,末端配送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配送过程的复杂性、用户对服务体验的高标准以及人力短缺问题。配送环境多样,任务繁杂,加之物品易损、丢失的风险,以及用户对时效性和服务满意度的重视,使得配送行业压力倍增。
自2014年起,中国物流行业规模与订单量迅猛增长,但劳动力数量却呈递减趋势,市场供需矛盾凸显。在此背景下,自动驾驶末端配送小车应运而生,以其集成的硬件、软件、算法与通信技术优势,精确确定配送位置,不受恶劣天气影响,显著提升了物品的时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有效缓解了物流行业人力短缺的问题。
预计自动驾驶末端配送小车规模化生产后,整车成本有望降至15万元以下。以15万元的车辆成本、3年的使用寿命、每年15%的运维费用为基准,每月综合成本约为6041元。相较于人力成本,当车辆成本降至8万元时,车人费用比达到约1:2;当车辆成本为5万元时,单月综合成本仅为2013元。以快递行业为例,一名快递员的单月薪资通常在5000-8000元之间,自动驾驶末端配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末端配送的压力,提高效率。
自动驾驶末端配送产业正经历从技术研发、技术验证到技术成熟及小范围替代人力、最终实现规模落地的四个阶段。目前,行业处于技术验证阶段。
自动驾驶末端配送小车的独特性在于其“小、轻、慢、物”的配送特点,对无人驾驶技术的可靠性要求相对较低。在无人驾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末端配送场景具备相对封闭的特点,技术实现难度较小,市场规模可观,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
政策与法规层面,自动驾驶末端配送小车的法律属性尚未明确,这将直接影响其路权管理和上路准入规则。技术与产品标准层面,当前自动驾驶末端配送小车缺乏相应的行业与国家标准,制约了行业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角度来看,大规模落地运营对计算能力、通信网络、运营网络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自动驾驶末端配送产业的竞争格局正逐渐明朗化,企业间形成了明显的阵营划分。然而,产业链条的完善仍需时日。从长远看,自动驾驶末端配送将在未来五年内迎来快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中国自动驾驶末端配送市场将拥有6万台小车。
自动驾驶末端配送作为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关键领域,正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末端配送小车的商业化应用不仅重塑了供应链格局,促进了上游关键部件行业的发展,还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目前,多家企业已在园区、校园、住宅区等多场景部署自动驾驶末端配送小车进行测试与运营,这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在末端配送环节已逐步走向实际应用,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自动驾驶末端配送的商业模式将更加成熟,技术与商业模型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为自动驾驶技术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