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难度不亚于光刻机,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底牌,核心却被日企掌握
作者头像
  • 大器智能
  • 2021-07-10 06:40:17 3027

导览

熟知芯片制造的核心装备——光刻机的研发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技术垄断。如今,一种与光刻机制造难度相当的机械设备同样受到全球关注,且其核心技术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这类机械设备究竟是何物?

答案在于工业机器人。这里的机器人并非电影《变形金刚》中的科幻形象,而是专注于工业与制造业的自动化工具。它们通过智能化操作系统,实现对各类工业产品的高效加工制造,广泛应用于电子产业与物流领域。

工业机器人制造的难度

在光刻机的制造已属极高水平的情况下,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更是复杂。尽管阿斯麦公司凭借世界领先的技术与设备,每年也只能产出数十台光刻机,这已是业界的极限。而工业机器人制造的难度,同样不容小觑。

国内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历程

中国自多年前便意识到了工业机器人的重要性,积极寻求技术突破与自主生产。然而,面对国外企业的封锁与高价销售政策,国内企业只能依赖进口。高昂的价格、拆分销售策略与复杂的组装过程,使得工业机器人的成本大幅增加,甚至一台完整的设备价格达到数万美元。

四大工业机器人巨头的垄断

在这一背景下,发那科、ABB、安川电机与库卡等四家跨国企业共同占据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主导地位,几乎垄断了超过八成的市场份额。剩余的两成则由其他国家的小型企业瓜分。面对这种局面,中国科研团队决定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以期打破国际垄断。

国产工业机器人的自主研发

1990年,国内首次尝试建立工业机器人生产线,但这只是一次探索而非大规模生产。直至2005年,国家正式制定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规划,随后,埃夫特智能公司成立,成为国内首批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研发的企业之一。初期,公司仅有十几名员工,缺乏足够的客户基础与资金支持,加之核心工艺的缺失,整个项目面临着从零起步的巨大挑战。

埃夫特智能的崛起

2008年,埃夫特智能的团队开始集中学习与研究工业机器人技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困难。经过一年的学习与研发,团队迅速行动,于2009年开始制造机器人,并在2011年建立起两条生产线。在经过多次调整优化后,最终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成就与展望

该生产线创造了国内汽车车门焊接产量的新纪录,成为国产工业机器人效率的标杆。尽管面临技术引进的挑战,但国产三大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并未受到影响,整体国产化率较高。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市场环境的改善,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销量持续增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更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了领先地位。未来,国产工业机器人将继续深化技术创新,努力提升产品质量与性能,致力于在全球市场中实现更大突破。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大器智能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刻机底牌亚于机器人难度掌握核心国产制造工业
    下一篇